河工新闻网:老工会人的回忆“我记忆深处的工会人和事”
燕赵大地的工运事业,作为全国工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恰似一幅绚烂的历史长卷,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成为中国工运事业的一个缩影。4月初,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记者有幸采访到省总工会原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今年已83岁高龄的李纯修老先生。李老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调到工会系统,先后在雄县总工会、保定专区工会办事处、省总工会工作,直至1994年从省总工会离休,为我省工会事业奋斗了40多个春秋。他对我省工运事业与党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对全国工运事业的贡献,有着独到的感悟和深刻的认识。
李老记忆的闸门开启,记者的思绪也随之穿越时空,波荡起伏。
绵绵90载,河北工运事业从工人运动的自发到自觉,再到有组织的开展,始终与党的领导、全总的指导休戚相关、形影相随。其间,众多有影响的工运故事和工会人物深深地刻在李老的脑海。今天,我们从中截取几个值得记忆的片段,权当对中华全国总工会90华诞的庆贺,也向工运先贤和前辈们呈上一份由衷的敬意。
潜心六载修史为中国工运补缺
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有句名言: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隋书·地理志》云:“自古言勇敢者,皆出幽燕”……古老的燕赵文化,涵养了世代相传的燕赵侠气和忠勇,造就了燕赵儿女不屈不挠的豪情壮志。
“燕赵大地的工人阶级对革命和国家建设做出的贡献,足以从工运资料中找到答案。”李纯修边说边站起身,从书柜中取出一本书。书页已微微泛黄,书名是革命先辈彭真题写的——《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工人运动史》。
“这本书主要是由河北省总工会搜集编写的。里面忠实记载了晋察冀革命根据地的工人阶级,为了革命理想而浴血奋战的英勇悲壮的故事……”
1937年,“七七事变”引爆了抗战的全面爆发。11月7日,在以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委的晋察冀军区成立后,中共晋察冀省委和晋察冀边区临时政府先后在我省阜平成立。开辟根据地、组织领导工人运动的工作逐次展开。当时,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晋察冀省委的中心任务是,配合八路军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自此,燕赵大地的工人运动如燎原之火,次第蔓延。曲阳灵山煤矿工人组建的“曲阳县工人抗日救国会”首先举行暴动,随之,开滦3.5万名煤矿工人于1938年春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五矿同盟大罢工。在党的领导下,数千名开滦煤矿工人奔赴抗战一线。
在开滦煤矿医院做地下党工作的医务工作者谷云亭,不仅发动身边6名医护人员参加了抗日斗争,还卖掉自家15亩田地开办“复生药房”,为伤病员治病疗伤,并将之作为宣传抗日的联络站。期间,八路军第四纵队参谋长李钟奇在战斗中负伤后送医,谷云亭担心首长在药房疗伤遭不测,便将其隐藏到家中精心医治,全然不顾自己和家人的安危。
工会组织和工会人,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其高度责任感和无私的情怀,足以感天地,泣鬼神。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集结重兵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铁壁合围”、“梳篦清剿”的大扫荡愈加变本加厉,抗击敌人的斗争艰苦卓绝。1943年秋,日军4万兵力对阜平县进行清剿,担任易家庄村工会主任的刘应法,带领16名工人游击队员掩护群众“坚壁清野”、向野外转移。不料,行动泄密,日军搜出几名妇女儿童,逼问八路军和游击队的去向,在得到“不知道”的答复后,惨无人道地对妇孺动用酷刑。一个孩子在日军屠刀下当场毙命的场面,刺痛刘应法的神经,他高骂一声:“游击队爷爷在这里”,便随手向敌人抛出一枚手榴弹。游击队员所在的山洞不可避免地遭到敌人的封锁和疯狂射击。弹药打尽时,视枪如命的刘应法毁掉自己背了3年的“三八大盖”枪,与敌人展开殊死肉搏,不幸坠崖,壮烈牺牲。如今阜平县境内的“四秃子山”,即是由刘应法牺牲地“马武寨山”更名、以其乳名命名的,以此纪念这位胸怀天下、舍生取义的工会人。
“这部记载河北工人阶级英勇事迹的工运史,其采集编纂工作可谓漫长而艰辛。”李纯修回忆说,那是1986年,全总牵头补写“三晋”工运史,召集相关七省市总工会搜集、编纂。河北省总工会负责“晋察冀革命根据地”部分。
时任省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的李纯修,当时便是《晋察冀革命根据地工运史》编写工作的牵头人,谙悉工运知识的省总工会工运史志研究室副主任刘晓林和郑良宝具体负责。史料搜集、编纂工作,自1986年2月到1992年12月,历时6载有余。
手握这本史册,李纯修心生感慨:“不让燕赵工人阶级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堙没在历史长河之中,是我们工会人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具有同样使命感的,还有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蒋毅老先生。作为全总“三晋”工运史编撰工作的总牵头人,对那段6载修史的经历亦深埋记忆。离休后,他与夫人肖淑玉共同编著的回忆录《党的光辉照亮一生》中,专门对这项编纂工作作出评价:“三晋”工运史,是对三大革命根据地从1937年7月至1949年9月12年间工运史料空白的有效补充和完善,填补了中国工运史的这段空缺……
“仨月观摩”留美名阶级情谊伴余生
在众多工运资料中,李纯修翻出一张字体遒劲隽秀的毛笔书法作品。它见证了两位工会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阶级情谊。
“这幅字,是2004年重阳节当天,我特意写给卧病在床的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全总原主席倪志福同志的。”说这话时,李纯修表情有些凝重,随之陷入对老友的深深思念之中。
55年前的那次巡回观摩活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阶级友谊,如同放电影般,在他脑海中浮现。
1960年4月,全国总工会和机械工业部将全国机械工业战线技术能手按大区组成几个观摩队,在全国各地传播先进技能和经验。“当时,我省工会这方面工作突出,便委托河北省总工会牵头组成‘全国机械工业冷加工观摩队华北分队’,其中河北籍技术拔尖人才5名,当时石家庄车辆厂三次当选全国劳模的王新年担任队长。”
观摩期间,倪志福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北京永定机械厂的钳工,凭着‘三尖七刀麻花钻’(又称‘倪志福钻头’),所到之处无不轰动。而以王新年为首的河北籍技术人员从中展现出来的精湛技术、无私情怀、给力表现,更是让李纯修记忆犹新:在北京造船厂,得知该厂在加工高硬度白铁过程中遇到技术瓶颈,王新年采用一般技术人员难以企及的“陶瓷膏刃磨技术”,彻底解决了生产难题;在石家庄煤矿机械厂,发现其加工丝杆的工作效率太低,王新年现场传授了“特种刀加工法”,使其生产效率提高了两倍多……
“观摩分队以苦为乐,忘我工作,精益求精,无私奉献、不占集体便宜的优良作风,赢得好评如潮。”李纯修说。
正是这次观摩活动,当时还是省总工会工业委员会一名普通干部的李纯修,在观摩队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兼副队长,负责观摩工作的协调工作,倪志福则担任副队长。工作接触的需要,志同道合的处事观点,以及三个多月的朝夕相处,让李纯修和倪志福结下了深厚友谊,以致临别时,倪志福把自己的夫妻照、母子照送给他做纪念。
在李纯修心目中,倪志福是个始终保持工人阶级本色,平易近人,且非常重感情的人,即使后来担任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没忘记那段阶级情谊。
在以后的时日里,每次来冀,他必定设法抽出时间,看望老朋友。
20世纪70年代末,时任全国总工会主席的倪志福来保定考察工作,专门看望了在保定地区工会任职的李纯修,并合影留念。见面时嘘寒问暖的那份亲切,让李纯修至今回味起来,依然暖心。
1987年初春,倪志福再次到河北考察。工作之余,提出要看望观摩队的老队长王新年。时任省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的李纯修,陪同倪志福来到王新年开办的小厂子里。当得知王新年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发明的“蒸发管冰凝管制冷技术”填补国家空白时,倪志福表达了由衷的祝贺。
1993年10月24日,中国工会“十二大”召开期间,倪志福得知李纯修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大会(之前作为代表曾出席了两届)时,特意抽出时间到河北团看望大家。当他听说当年观摩队的老队员、唐山籍的全国劳模田世庚也到会时,非常高兴,三位故交在会场外合影后,共进午餐。
离开工作岗位后,出于不打扰倪志福安度晚年的考虑,联系渐少。几年前,李纯修得知倪志福患了脑血管疾病,心中平添几分伤感和牵挂:“我曾和王新年两次相约要去北京看望,均因怕打扰他的生活和休养而未成行。”2004年重阳节当天,李纯修思念老友的情怀难抑,挥毫写下“艺高位显明志淡,神怡梦稳安福多”的书法作品,特意把倪志福的“志福”两字隐入其中,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和对其高尚品格的赞颂。
出于种种原因,这份祝愿并没能送达本人,直至2013年4月倪志福去世,这张没寄出的书法作品,成了李纯修心中割舍不下却又难以弥补的憾事及追思的寄托。
河北工会创新多增光添彩名留史
燕赵大地,工人运动曾风起云涌,在全国工人运动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河北工会工作的创新发展,也丝毫没有懈怠,不少创新工作在全国工会系统都属于开创性的……李纯修印象最深刻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在国企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河北工会在职工当家作主、发挥职代会作用、实行厂务公开等方面作出的不凡业绩。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名噪一时的马胜利造纸厂民主管理工作,曾因职代会否决企业行政方提出的“计划投入产出法”,以及招录并潜移默化地改造49名刑满释放人员,在全国工会系统大放异彩。特别是对刑满释放人员的改造,在那个经济社会发展亟需安定环境作保障的年代,其经验显得尤为可贵。企业工会融改造工作于文化生活和民主管理之中,让那些曾在血气方刚的年龄临时起意走上犯罪道路的人,在与其他职工的平等相处中找到了自尊自信,并成功改造为优秀员工的探索实践,受到全国总工会的高度关注。倪志福于1987年冬季就此到马胜利造纸厂实地调研,全总及时总结其成功做法。随后,马胜利造纸厂的工会主席封筱亭和副主席白建平在全总推介或接受邀请,分赴全国各地介绍经验,《工人日报》更是对此进行了重点宣传报道。
与此同期,河北工会探索的“职工之家”建设模式,同样在全国引起轰动。殊不知,这项活动的开展,有着其特定的时代背景。1978年,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在中国工会“九大”上的致辞中强调:“工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工会要为工人的民主权利奋斗,反对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它本身就必须是民主的模范。”之后的1983年3月,中央领导胡耀邦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中国工会“十大”的《工作报告》草稿时,明确要求工会要成为“职工之家”、“工人之友”。全总在落实中央指示时,针对当时“工会组织不健全、工作不活跃、联系群众不密切”三个问题,于1984年作出《关于整顿工会基层组织,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决定》,并制定了六条标准。我省总工会迅速行动起来,由当时的组织部长李英毅牵头,先从企业工会抓起,机关、事业单位依次展开,成效斐然:1986年4月,全总在北京召开全国工会组织工作会议,河北省总工会作为唯一的省级工会,在大会上介绍经验;1987年4月,全总又在“十二化建”召开全国工会组织建设会议,我省从省总工会、省直工会,到市、县、基层工会,都有代表作典型发言……
“1994年之后,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心始终没离开过工会。工会的每一项出彩、创新工作,都让我为之振奋。”李纯修谈至动情处,扳着手指,如数家珍: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的石家庄二印、石家庄天同集团的民主管理、厂务公开工作;我省工会在集体合同1+X方面的有益探索,基层组织建设在党工共建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包括全程救助的“金秋助学”在内的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等等,都是河北工会熠熠生辉的工作品牌,同样是对全国工会工作的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怎不让我这个“老工会”感到自豪和欣慰!李纯修动情地说。
■本报记者王井堪
(特别鸣谢省总工会郑良宝同志对本系列报道的大力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