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平 发表于 2017-4-1 13:50:11

【见2017年4月刊】职工夸他发明的工具是“公鸡中的战斗机”




       在济南铁路局,李春青是有名的“创新达人”。他发明20多种新工具,攻克多项高速重载货车故障处理难题的事情,在大家心里就是个传奇。

    随着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大量新型高速重载货车投入使用,但是在日常检修中因为缺少有效实用的工具,导致修车质量不高、检修效率降低,严重制约修车进度。让职工提起检修就挠头。

    就拿前不久的事来说吧。“新型货车的闸瓦太难换了,费半个多小时才换上。”2月27日,检车员杜新文回到班组,皱着眉头,袖子和裤子上满是尘土。李春青见他如此疲惫,脸上似乎还挂着几分懊恼,就问他怎么回事?杜新文回答说:“刚才检查一辆货车时,发现有一块合成闸瓦超限,就进行更换,但是苦于没有专用工具,也没有可控制的插入点,拆卸旧闸瓦非常困难,烦透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晚上回到家,李春青拿出专业书籍,查看结构图和相关数据,认真研究新型货车转向架侧架各部配件之间的空隙,冥思苦想,终于画出一张新工具的设想图。第二天,他把图纸拿到班组,与同事一起讨论,对相关细节问题进一步优化改进。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星期的研究和下基层摸索体验,李春青发明出一种带有弧度的S型专用撬棍。3月10日上午,检车员张琳正好要为一辆货车更换闸瓦,用上S型专用撬棍后,仅用10分钟就干好了。他跑回班组,高兴地说:“这种S型专用撬棍轻便简易又非常实用,插进去一撬一勾,旧闸瓦就拆下来了,更换闸瓦的效率提高近一倍。”很快,李春青和同事们发明的这种S型专用撬棍在全段进行推广使用。

    说起李春青的创新成果,杨为民最是佩服。新型货车主支管漏风、螺栓螺母松动丢失等制动故障比较多,处理这些故障时需要用10余种工具。班组职工杨为民年龄大,记忆力不太好,经常会因为忘带一两种工具,来回跑上好几趟,累得气喘吁吁;更为严重的是,有时候因为工具携带不齐全,延长对制动故障的修复时间,极有可能耽误正点发车。

   “处理这种故障,光各种口径的扳手就要用好几种,少一个也不行。”“十几种工具重达20多斤,太沉了,一个来回压得肩膀痛。”在班组学习会上,大家纷纷吐槽诉苦。

   “如何才能研制一种新工具,将这十几种工具的功能融为一体,而且还要轻便简易实用。”为解决这一难题,李春青可谓是绞尽脑汁。他上网查资料,寻找灵感;不停地画草图,精算工具的长短尺寸;再一次次到现场仔细观察揣摩,反复研究。新工具设想出炉后,他召集班组职工提意见,谈想法,细改进。废寝忘食一个多月,一套多功能专用工具终于研制成功,重量轻、功能多、携带方便,处理起故障来更加得心应手,时间也大大缩短,以前半小时的活现在10分钟也就搞定了。老职工杨为民抱着新工具爱不释手,高兴地说:“李春青的这个发明我最喜欢,简直就是‘公鸡中的战斗机’。”

    创新,已经成为李春青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工作中的每一个难题都是他创新攻关的目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工作中,他发现70T级货车重车与机车或60T级货车空车连挂时,钩差超过运用限度的情况比较多,严重影响列车运行安全。列检人员一般采用油压千斤顶顶车钩方式处理此类问题,但是油压千斤顶容易发生倾倒,造成人身伤害,而且作业中需要2-3人操作,既浪费时间和人力,效率也不高。他设想出多个方案,又被一一否定。一天中午,他仔细研究连挂在一起的17号、13号车钩,两车钩顶部中间两个钩舌,像两只握在一起的手,连接起两端的车辆。李春青一下子被那两只“手”吸引住,心中的疑团一下子被打开,找到灵感。

    他立即找到5根1.6毫米粗的铁丝,像拧麻花一样把它们拧在一起,在下面拴一个大螺母,将铁丝穿过17号车钩的工艺孔,上部将铁丝拴在一根直撬棍上,撬棍横担在13号车钩钩腕上。用力一点点抬起撬棍,17号车钩跟着他一点点升起。他心中一阵窃喜,成功就在眼前,赶紧回家找来纸和笔,勾画这个新型工具的草图。第二天,他自费购买了调整工具必备的推力球轴承,带着那个草图赶到济南西车辆段日照劳动服务公司。在他们协助下,一种便携式工具制造出来,经过多次改进后,“17号车钩螺旋式钩高调整器”新鲜出炉。

    一天深夜,位于日照列检作业场13股的一列始发车与机车连挂完毕,负责该车简略试验的检车员发现机车后部车钩与第一节车辆前端17号车钩相互钩差超过运用限度。李春青接到报告后,带着“17号车钩螺旋式钩高调整器”这个新工具立即赶到现场,仅用5分钟就将问题处理完毕。李春青的“新式工具”从此一炮打响,彻底解决17号车钩钩高调整难题。

    从2008年至今,李春青先后研制闸调器旋转扳手、多功能专用工具等20多种实用性强的车辆检修工具,新型货车制动故障处理、17号车钩钩高不易调整、提速货物列车故障快速判断、制动缸漏泄等新型货车故障处理难题迎刃而解。在日照运用车间应急救援库内,他创新研制的工具摆在一个专柜上,这些工具是他多年来钻研创新的心血结晶。   

    “工匠精神就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善于学习、勤于攻关,专心致志、百折不挠。”

   李春青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也正是凭着这样一份对专业的执着,对创新的痴迷,李春青收获了累累荣誉。2013年被铁路总工会授予“火车头奖章”称号;2016年11月,他被济南铁路局评为“1231”骨干人才培育工程拔尖人才;还连续6年荣获总公司“百强货车检车员”和“王德明式星级检车员”称号。(张汝峰 焦广峰)



羊君 发表于 2017-4-1 14:13:58

学习!问好吴老师!

徐坤 发表于 2017-4-2 18:17:18

乘风破浪 发表于 2017-4-3 21:43:24

文章很好的

乘风破浪 发表于 2017-4-3 21:51:59

李春青

乘风破浪 发表于 2017-4-6 21:25:07

多谢吴老师

263264 发表于 2017-4-16 05:33:18

羊君 发表于 2017-4-16 06:28:19

恭喜老师文章上大标!

煤缘 发表于 2017-4-16 06:33:02

煤缘 发表于 2017-4-16 06:33:11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见2017年4月刊】职工夸他发明的工具是“公鸡中的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