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联西 发表于 2017-4-1 22:24:11

云端上的国学需更多温润心灵

  作者:魏梦佳 郑逢燕 来源:半月谈网
  从《于丹<论语>心得》的热卖到《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近年来大众对国学的热情不断被激发。迈入互联网时代,“微”与“云”成为传播前沿的关键词,国学能否借新时代新科技的东风,温润更多人的心灵,成为大众关心的话题。
  寓教于乐,“互联网+”国学让人大开眼界
  漫画《孔子曰》实现了轻松讲解儒家经典;《大鱼海棠》成为了中国上古神话的“说明书”之一;从国学的视角看待雾霾、校园欺凌等社会热点……点开微信公众号“章黄国学”,网友们大开眼界,原来“高冷”的国学也可以如此趣味横生。
  “章黄国学”创办于2015年,公众号得名于章太炎、黄侃两位国学大家,旨在传播“有深度的大众国学,有趣味的青春国学,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借助漫画、动画乃至流行音乐,“章黄国学”的受众很容易进入古人的生活,经典硬邦邦的文字变成了活生生的体验。一位在新疆支教的老师留言:“现在看漫画《孔子曰》成为论语阅读课的重要一环,学生们边看边笑,边学边思考。”
  除“章黄国学”外,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和中华书局合力打造的传统文化在线研修项目“云国学”,同样广受关注。2015年10月上线的“云国学”是全国首家面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国学在线教育平台,致力于“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才瓶颈问题”。“云国学”负责人、北大教育学院培训办公室执行主任胡松涛介绍,目前已有楼宇烈、钱逊等近70位国学专家精心录制了在线课程,涵盖哲学、文学、历史等诸多领域;另外,通过阅读材料、完成作业、结业考试等方式,“云国学”还提供了国学的系统化学习流程。
  三大挑战:市场混乱、推广遇难、内容不足
  丰富的传播手段为国学普及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但挑战也随之而来。
  互联网上,打着国学旗号进行商业推广的网站屡见不鲜;朋友圈里,假借国学之名进行营销的各类公众号活跃度很高。对传统文化的随意解读充斥网络,所传播的国学知识荒腔走板。中华书局“云国学”负责人、数字出版中心编辑王建坦言,目前网上一些低质量的教学视频让人们对国学的认知产生偏差,“似乎摇头晃脑、满口京片子就是国学”。
  如何冲破乱象,将严谨的国学声音传播出去,成为“互联网+”国学普及的一大难点。胡松涛坦言,北大和中华书局更擅长如何把课程内容做好,但在商业推广尤其是网络推广方面经验不足,“希望在政策和运营上能得到更多支持”。
  此外,优质内容不足也是“互联网+”国学的探索者们头疼的问题。“章黄国学”公众号主编孟琢告诉记者,目前公众号运营的最大问题是稿源不足。为保障优质内容,他们在高校与中学四处约稿,还尝试面向广大读者征稿,但难度不小。
  “我们不求量的大突破,只求质的稳定和提升。”在孟琢看来,做国学新媒体,“不能随便丧失我们所坚持的文化理想”。
  国学传承,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赛跑
  “互联网+”国学方兴未艾,如何进一步提升?相关专家呼吁,未来国学普及在用好新媒体手段的同时,仍应坚守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学术水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认为,传统文化需要新的传播形式,但也要防止内容的“江湖化”,不能媚俗。坚守学术底线也是大学参与传统文化普及工作的核心竞争力。
  “盲目追求感官享受,就可能会导致国学内容的庸俗化,会背离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初衷。”“章黄国学”学生编辑李敏婧说,“新媒体时代,我们要利用多种方式普及国学,但应对内容有所选择。”
  王建认为,尽管新媒体时代的国学传播众声喧哗,但也不必过分焦虑,毕竟“国学的普及传承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赛跑”。
  2017年年初,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学的普及与传承迎来难得机遇。(半月谈记者 魏梦佳 郑逢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云端上的国学需更多温润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