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实业 为绿而变
巍巍太行逶迤绵延,滔滔黄河源远流长。在愚公移山精神的原发地——济源,一艘铅锌冶炼行业的航空母舰正在勇破激流,它就是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从创造世界先进的炼铅技术到刷新世界炼铜历史,从一个技术的巅峰到另一个技术的巅峰,豫光已成为中国绿色冶炼的一面旗帜。
从1957年到2017年,豫光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60年来,一代代豫光人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秉承团结奋进、创新求实的企业精神,发扬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沧桑砺洗,百折不挠,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品种到多种经营、从传统手工业操作到现代化规模生产的艰难曲折历程,谱写了一曲从一个地方国营小厂到现代化大集团的绚丽乐章。
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带动能力不断提升
1957年,一个平凡的年份,给予了豫光鲜活的生命。土平炉冶炼、毛驴拉碾、淘盆选矿……豫光的前辈们,用铁钎锤錾开凿,拉开了豫光开天辟地的历史篇章。根据济源县委“开发山区,积极稳妥地发展济源工业”的指示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针,1957年5月,河南省计委批准建立济源综合冶炼厂。
1957年8月20日,从新乡请来的炼铅土专家杜万祥和他的徒弟申国俭进厂,各项基建工程随之开始。建厂的条件十分艰苦,一缺人员,二少资金,更谈不上技术设备,工人们的工资是每人每天0.3元,劳动工具是锤錾加炮钎,职工生活标准是粗粮60%、细粮40%。干部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没有宿舍借民房,缺少车辆用肩扛,运矿使用小拖筐,炼铅自砌土平炉,鼓风人工拉风箱,毛驴拉碾碎矿粉,餐饮馒头白开水,照明使用老鳖灯,各方齐头并进,争取早日投产。
“当时,用国家供应的豆油点灯,跪着、爬着上山。铅矿巷道宽不足1米,高不过3尺,有些地方仅容1人匍匐着身子才能通过。我们硬是一锤一錾刨出矿石,装进直径10多厘米、长近1米的布袋里,绑在身上带出,一担一担挑到距矿点2.5公里的勋掌村,再用铁轮车运到县城。”今年85岁高龄的豫光退休工人朱承洗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
1957年9月12日,济源综合冶炼厂正式投产。到1957年年底,该厂共采得铅矿石250吨、铜矿石21吨,冶炼粗铅76吨,工业总产值19万元,实现利润3.69万元,上缴税金4700元,固定资产总值达3.67万元,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
建厂伊始,在较为艰苦的条件下,干部职工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使企业生产蒸蒸日上,呈现出一派喜人的局面。1957年至1959年,企业工业总产值以年均138.5%的速度递增,所得利润相当于国家投资的1.5倍。
1978年8月7日,济源综合冶炼厂更名为济源黄金冶炼厂。经历了生存之战的企业,不断改革体制,健全机构,以崭新的姿态展开了企业扩张之路,兼并改造,全面实施经济承包责任制,为企业飞跃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最初的土法采矿、炼铅,到开发生产出黄金、白银、电解铅、矿灯、充电架、蓄电池、安全帽等多种产品,职工总数增加到1400人,拥有一支从事有色金属冶炼的技术骨干队伍和一支操作熟练的职工队伍。
1987年10月27日,企业正式实行厂长负责制,从此走上崛起之路。
绿色冶炼环保底线
豫光先后经历铅冶炼4次生产工艺变革,冶炼技术和环保治理水平始终走在国内同行业最前沿
作为中国铅冶炼行业的领军企业,豫光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环保。“搞冶炼就是搞环保、搞创新,没有创新的力量,就没有生存的空间。”这是豫光集团董事长杨安国多次强调的话。
近30年,豫光加大自主研发、自主创新力度,先后经历了烧结锅、烧结机、富氧底吹、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4次生产工艺变革。目前,豫光采用的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新工艺是国际国内铅冶炼行业最先进的生产工艺。
纵观中国铅冶炼近年的发展史,每一项最先进的工艺都是豫光敢为人先、加大投入、苦心研发的结果——
1987年至1991年,豫光先后建成了一期、二期扩建工程,企业铅生产能力提高到1.5万吨。
“七五”计划末,国家黄金管理局、黄金总公司计划在三门峡一家企业投资具备一定规模的技术改造项目。豫光人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争取到这个项目,将是豫光一个绝好的发展机会。当时正值盛夏酷暑,豫光人十上郑州,十进北京,住旅社、啃方便面,日夜奔波、据理力争,终于打动了专家,使这个项目在济源落地开花。1993年10月20日,豫光金银铅三期扩改工程奠基。1996年,三期扩建烧结机系统、铅熔炼鼓风炉先后点火。1997年,烧结机—鼓风炉烟气制酸工程一次试验成功,并通过省环保局验收。
1997年,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从此开始跨越式发展。1999年,豫光在全国首批、济源首家全面淘汰了中国沿袭多年的烧结锅炼铅工艺。同年,豫光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水口山冶炼厂等联合开发富氧底吹熔炼—鼓风炉还原熔炼工艺,且该工艺被确定为现阶段必须采用的技术工艺之一。2002年5月,国内第一套氧气底吹炉系统在豫光竣工投产,该项技术代表了中国铅冶炼技术的发展方向”。
2003年起,豫光科研人员开始了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新工艺试验。5年间,负责该工艺产业化的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拥军针对底吹炉炉龄、耐火材料使用寿命等方面进行了100多项技改,最终使底吹炉炉龄由设计的1年2个月延长到5年。
面对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新工艺,王拥军和他的团队参照底吹炉一张一张画图纸。这一画就是3个月,足足画了上千张图纸,才得出了一个满意答案。为了及时解决问题,他们把面包车停放在试验场地,当成临时指挥部。由于设备简陋、渣含铅量高,每次试验职工用铁钎捞渣,都会疼得一周直不起腰。1800多个日日夜夜,王拥军乌黑的头发熬白了。为了这份责任,王拥军把现场当成了家。老父亲病重,他也顾不上床前尽孝。多少次,爱人到现场送饭、送药。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5年多的试验,豫光凭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新工艺创新成果,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炼铅新工艺试验能够获得成功,同样离不开有着“豫光技术之父”称号的73岁高级工程师赵传和的艰辛付出。2005年,赵传和到了退休年龄,但他退而不休,跑工地的习惯一直保留着,且每一次试验他都要到现场观察。2007年,赵传和突发重病,前往北京做心血管嫁接手术。手术后回到济源2天,他就走进了工地。正是因为豫光有这样一批忘我工作、吃苦耐劳、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有了一次次质的飞跃。
2009年,豫光主动关停烧结机。2010年4月8日,经过豫光技术人员长达8年的呕心沥血,在豫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直接炼铅生产线开始试产。豫光再次在中国的炼铅史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豫光炼铅法”。这标志着历时8年自主研发的“豫光炼铅法”工业化应用试产成功,也标志着国内第一条自动化程度高、工艺装备先进的直接炼铅生产线成功运行。随后,豫光以该项成果为核心形成的“铅高效清洁冶金及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与产业化”,荣获了2011年度中国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与此同时,豫光开始尝试富氧底吹炼铜工艺,开展铅冰铜底吹连续吹炼技术的开发及工业化试验研究工作。2012年,豫光铜锍底吹连续吹炼半工业试验取得成功。2014年4月23日,豫光首批电解铜在玉川冶炼厂顺利下线。2014年,豫光淘汰反射炉炼铜渣工艺装备。
豫光的冶炼技术和环保治理水平始终走在国内同行业的最前沿。近年,豫光先后起草或参与制定了国家及行业标准50余项,获得科技成果近200项、专利100余项,持续引领行业冶炼工艺、环保工艺及装备的全面升级。
循环经济综合利用
豫光铅工业步入“生产—消费—再生”的循环发展之路,成为世界再生铅发展的中国样本
从单一的铅冶炼,到铅锌互补,再到多种有价金属的综合回收,豫光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铅锌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豫光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开发了“废旧铅酸蓄电池自动分离—底吹熔炼再生铅”先进工艺,开创了再生铅和原生铅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了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使铅工业步入“生产—消费—再生”的循环发展之路,成为世界再生铅发展的中国样本。
发展特色再生铅产业,加快对废旧铅酸蓄电池的回收和综合利用。2003年,豫光成立废旧蓄电池回收公司,专门从事废旧蓄电池回收工作。目前,豫光拥有3条废旧铅酸蓄电池预处理生产线,年回收处理废旧铅酸蓄电池54万吨,是世界最大的再生铅处理企业。
豫光人深知,要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真正实现再生铅产业的“绿色冶炼”,关键在于不断强化技术创新。李新战告诉记者,在对废旧铅酸蓄电池的预处理中,豫光采用了国际先进的CX集成系统,实现系统全封闭、全自动预处理水力分离,产物分离彻底,铅膏、铅栅、塑料可实现分类充分再利用,工艺处理能力大、生产效率高。
目前,豫光已经形成了铅产业链循环圈、锌产业链循环圈、铜产业链循环圈、铅锌铜互补大循环圈,并由此构成了豫光有色产业大循环圈;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多种伴生金属被回收利用,从而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
随着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豫光实现工业“三废”零排放。在废水治理方面,豫光对生产系统的所有工业用水,均采用应用于纯净水制造行业的“超滤+反渗透”双膜处理工艺进行深度处理,达标排放;在废气治理方面,对冶炼各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含尘废气进行收尘治理,在各尾气排放口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并与上级环保部门联网;在废渣治理方面,配套建设多种有价金属回收生产线,从各类冶炼渣中提炼金、银、铜、锑、铋、铟、镉等30余种有价金属,基本做到了对原料的“吃干榨净”。
经过60年的发展壮大,豫光连续多年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同时还是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全国废旧金属再生利用领域试点企业、首批清洁生产化示范企业、首批再生铅行业准入企业,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驰名商标、中国铅锌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杰出贡献奖等多项殊荣。
今天,传承千载的愚公移山精神将激励豫光人向新的梦想飞翔。沐浴着新世纪的曙光,豫光人秉承着“绿色冶炼”的目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步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