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趁东风“收”纸鸢
作者太原石油公司李强清明草长莺飞,天空中总有风筝翱翔,那“空游无所依”的自在,吸引踏青人停步注目。偶见技术超群者,心里由衷赞叹。
公园门口往往因时而生,出现许多风筝摊儿,有价高达数百元的精品,也有只卖几元钱纯属哄小孩儿的样子货,其共同点为色泽艳丽,体型轻便,模样以鹰、燕、蝶、蝉为主。
风筝旧称木鸢,单从名讳演变,就不难看出一开始发明出来主要用在战争,至少有用于战争的想法。
相传墨子或者鲁班,制作木鸟以侦察敌情。后来张良和韩信联手创新,把竹笛捆绑在上面,让其腾空迎风而发出类似洞箫的呜咽之声,引得敌方兵将思乡心切情绪崩溃,不战而败。
也正是因为有了四面楚歌这款案例,“鸢”渐渐形声俱变演化为“筝”。
严格地讲,这些传说所言之物应该归飞行器之属,原理大概是通过机械运转提供独特动力,让木器飞上天空,与后世“一线系于腹底,遥遥牵制”的状态大相径庭。至于上面有人乘坐,于空中俯瞰敌方绘制战略地图,那已被证明只是意识形态假想,在热气球、飞机发明之前这个技术难题无人能破。
风筝起源于中国,从来没有争议,美国华盛顿航空和空间博物馆有专门介绍,大意为“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可是在中国风筝究竟始作于何时?如何从木器发展到纸制品?是什么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实际上至今没有定论。
于培杰先生在《风筝起源》一书中多有见地,尤其否定了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从而迅速影响风筝质地的说法。他考证造纸术改进后二三百年内,纸价依然高得离谱,一般小康家庭尚承担不起,庶民百姓怎么可能用在与生活无关的地方?所以风筝成型且趋于普及应该晚于魏晋。
可惜,于先生只是划清了时代,还是没有确切解答历史疑问。
我们能确定的是,唐代很多诗词歌赋中飘过纸鸢,说明风筝那时已经融入生活。到了崇尚安逸到处花鸟鱼虫的宋代,逐渐发展到妙至毫巅,最大的变化是成为了小孩子的玩具。陆游“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简直如画轴徐展,无限祥和舒畅、无限天真烂漫。
除了当玩具,风筝在宋代还被赋予很多社会功能。
比如祈禳说。古人认为经历一冬蛰伏,人和衣物一样需要通过晾晒等手段排除晦气,大家在清明时节放风筝,一方面奔跑出汗吐故纳新消除病灶,另一方面等它飞到极高时割断绳线,让风筝向上苍传递祈福之愿。
又比如竞技说。《武林旧事》专门介绍过比赛规则,《红楼梦》也有相关生活情景描写。简而言之,就是见到空中有和自己一样的风筝,就要主动挑战或迎接挑战,在高度和技巧上超过他。如果不行也能想办法把对方那只绞下来。
再比如治疗说。宋代医生认为放风筝“引丝而上,令人张口望视,以泄内热”,有助于辅助治疗气虚、积食。
上述功能有的早已消逝,有的发展成国际赛事,有的还得到了继续开发。我认识不少颈椎病患者,听从大夫建议,以放风筝为自我理疗方式,效果都很棒。
前几天清明小假,带孩子在汾河公园玩耍,偶然听到几个人聊天,话题正是当时漫天飞舞的风筝。其中一人说,在农村人们为了驱赶麻雀,常在田地上空放起一只假鹰,和风筝有一拼。另有一人说,他见过海上行船顺风扬起巨大旗帜用绳索拴在船尾,以便相互之间招呼知应,那比风筝壮观得多。
顺着路人提示,我急忙回家查阅资料,果然见到有“相风鸟”之说,起源是嫘祖养蚕驱赶鸟雀。当时内心好一番感慨,学无止境啊,光读书是不够的。
放风筝是个技术活儿,我试过几次,均已失败告终,所以现在也就是看看、想想。倒是因为单位距离汾河极近,常有断线的风筝落在院子里,今儿一个熊大,明儿一个美人鱼,花里胡哨看看就转手送给了附近的小朋友。这种事儿发生频率极高,感觉别人忙着放,我们忙着收哈。
不久前有只鹰形风筝挂在路边树上,远远一瞧就是讲究物件儿,费力弄下来,发现纯手工制作工艺精湛,上面还有编号,估计是比赛专用。
虽然把快乐建立在失主的难过上,多少有点不厚道,但如此古色古香之物挂在客厅,的确为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绝妙乐趣。
谢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s:651
问好老师辛苦了
感谢分享
回 1楼(宝石花的心) 的帖子
感谢尹老师对专页的支持!问好!周末快乐! 感谢赵老师带来的精彩分享,问好老师周末快乐。 前来学习前来支持 祝福老师及家人幸福快乐每一天回 3楼(zzczzc) 的帖子
感谢张老师对专页的给力支持!问好周一快乐!回 4楼(zzczzc) 的帖子
感谢来访!感谢支持!回 5楼(zzczzc) 的帖子
祝福张老师及家人健康幸福快乐每一天!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