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老井
作者浙江台州石油分公司张秀坤记得故乡有人曾说:老井的石壁认识村庄的每一只水桶,桶撞在石头上,像用肩膀撞一个童年的伙伴,叮当叮当,洋铁皮水桶上的坑凹是它们的年轮。
走进古老的村庄,了解这个祖祖辈辈奋斗的地方,对比现在的生活,心中油然生出敬意。走进当地图书馆,读了村志的我才知道,小时候与小伙伴一起在旁边嬉闹的那眼古井承载了这个村庄多少沉重的历史。
1982年以前,这个村庄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村,也是市里少有的“三靠村”——花钱靠救济,吃粮靠统销,吃水靠外村。说起水,村里的老人总是感叹在那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的艰辛。望着干涸的土地,再看看烈日下即将被烤酥的庄稼,村民们无奈的摇头,年年盼水,望眼欲穿。为了解决水的问题在大山中生存、发展,祖祖辈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清同治九年经过17年的艰辛劳动,在村东打出了40余米深的一眼井,昼夜出水仅20-30担,井台上被井绳磨出了40余条深沟,最深的达5厘米,刻下了当地村民的血泪史。1943年大旱后,村人离乡背井,徒步要饭去东北的就有100余户,于是就有了电视剧《闯关东》的原型。到了20世纪50年代村里的青年小伙子和姑娘们组成了互助组、专业队打井,结果一口井也没打出来。姑娘们忍受不了干渴的煎熬,含泪远嫁他方,小伙子也纷纷到外地闯荡走了,只留下一个个“愚公移山”的动人故事。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出水不多的东井便承担了整个村的用水,从那以后,东井的水也便自然而然成了这个村庄“计划经济”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长大后,再次走近这眼老井,附近杂草丛生,拨开杂草,映入眼帘的是打井时刻下的石碑,石碑上依稀可辨记录的是当时打井人员的名单,虽时代久远有些文字不能识别,但是“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篆刻提醒着前来打水的村民要时常怀揣感恩之心。在清朝,没有现代化机器的帮助下,石碑上的英雄是拥有怎样的毅力与信念离开妻儿,冒着随时冒水、塌方的生命危险打造这生命的源泉。他们也许用荆条、也许靠双脚、双手下到40米的地下挖着不知是否确定出水的泥土,孜孜不倦。井台上被井绳生生磨出的40余条深达5厘米的深沟记录了一担担被挑走的井水,养育着整个村庄,回报着挖井人的辛苦劳作。井是白银的水罐,井水变成人的血水。井无水,村庄就无炊烟、无喧哗、无小孩与鸡犬乱窜。庄稼也要仰仗井,井水让庄稼变成粮食。这眼老井孜孜不倦、从不停歇,像一群孩子的母亲,用乳汁哺育这个古老的村庄、这群可爱朴实的村民。
据村志记载,直到1982年,经过反复勘察,在村南6华里的大山沟里确定了开井位,在国家的支援下,打了井,开挖了6里长的水道,埋上了水泥管,将泉水、井水引至村南的蓄水池内,再用铁管送到村中。为此,村里连续放电影两晚上,以表庆祝,感恩的心寄予在了井的石碑上:“千年盼水眼欲穿,如今清水流门前,新旧对比两重天,铭记党恩永向前”。
老井还是那眼井,村庄已变了模样。但当年的大姑娘小伙子也都老去,每当讲起那个缺水吃的年代,他们总是提起那眼老井,感慨颇多、老泪纵横。
美好的回忆。 感谢分享!
回 1楼(柳雪松) 的帖子
感谢柳老师的来访与支持!回 2楼(柳雪松) 的帖子
问好柳老师!周三快乐! 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问好老师周三快乐。回 5楼(zzczzc) 的帖子
感谢张老师对专页的一贯支持!问好周四快乐! 感谢分享,赵老师太敬业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