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香之江南美味
作者江汉油田清河采油厂陈辉一、
这个城市,盛产包子。穿过几条街,拐了几道弯,一路上的包子店,一路吃着包子,我登上了外滩的台阶。
被人夸张形容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此刻,就竖在眼前,但,还有一条大家都说的浪漫之水——黄浦江,横隔中间。
抬手,最后一口包子吃完,对于上海,貌似无风度,怎么一个大男人,可以边走边吃呢?至少,应该坐在一家考究的,甚至辉煌的酒楼雅座上,以一斯文之举,慢慢品味。
我做不到,一个普通百姓之人,只能以最原始的方式,解决温饱问题。
一片风光的外滩,人来人往,许多人纷纷拍照留念,我把相机举起的瞬间,包子,一个伟大的民间发现,涌现出来。高高的东方电视塔,就像几个大小不一样的包子,被高高举起。没有文学的时代,最直接、真实的想法,也许最美。
有船,从江面上滑过,至少,这不是一船包子,而是和包子一样,一颗颗圆而不饱满的头。船游黄浦,本是外滩旅游特点之一,我这颗头,还是在岸边好,因为,时间不允许浪费,驻足片刻,我还需要移动。
高高的楼,不动,它只会被太阳暴晒更多的地方,能动的是一颗颗头,幸福,或者被称为快乐,都是这些颗头们去发现的。
外滩,它的美,远抵不上它的传说。包子的香,确实存在。
二、
移动,一不小心,又一个上海传统风景点——城隍庙,进入了视线。
什么都可有,千万别再有包子了。我错了,这里是万千人头的世界,同样,这里也是各类包子的世界,汤包,水煎包,灌汤包等等,我紧攥着五十大元冲了进去,挤过一颗颗头,给大上海的JDP增加万万分之一的贡献。
拍照,是必然的。纵然这里应该是女人们来的地方,我还是非常有耐心地转转,肚子里关于包子的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美感,楼中楼,楼外楼,过于喧闹,最终,我逃出城隍庙,站在河南中路的某一街口,大大地喘着一口闷气。
休息一会,再抬头,南京步行街怎么就在眼前了。走不动也要走,慢慢地移。于是,我又消失在无数颗人头之中。
街两旁,高楼林立,街中央,有流动,或坐的头。真的蒙了,这不是在逛步行街,简直是走进了一个大戏场。不远处,一辆自动献血车停留在街的十字路口,人来人往,无一人在献血,几个貌似医生或护士的男女,聊着闲话。
看不下去,偌大的上海,几多的人行,义务献血,多少反映了一个民族,或是某一地人的素养。我走过去,简单两字“献血”。吃多了包子,血是一定有的,更是热的。
三、
有的地方,去的人太多;有种包子,吃的人不少。我,选择了一个相对清静的地方,这就是号称上海四大古镇之一的朱家角。
同样是千年古镇,它的名气不足周庄、乌镇,也比不上西塘和同里,但其美丽风光,丝毫不逊它们,只是宣传的力度,或是少了些名人效应。要知道,朱家角的地理面积大过周庄几倍,这里一样有包子,但我以为,这样一个包子,更有味。
在所有古镇中,朱家角有最长最高的五孔石拱桥,一虹接两岸,还有什么比站在其上大口吃着包子而如此潇洒呢?我能做的,就是写出一个草莽之人,迎着夕阳,亦如在五彩的晚霞中,畅想包子的内容。
红灯高挂,清水潺潺,有小船儿悠闲地飘,船上的人头,左看右瞧,不曾想,他们都成了我相机里的风景。
各类风味的汤包,不断在狭小的、满是青石板的小街上,散发独特香气。不同色彩的幌子,写着不同的食物或是老店名称,轻飘飘地在许多人眼前晃动,风没有,似那些香气舞动起来的。
街的尽头,一把古老的吉他,代替了想象中江南丝竹的声响,千年百年,而今,放生桥上,美丽朱家角的魅力风景之一,一些信或不信的人儿,却做着相同的事,买个龟或是一条鱼,放生,可又有谁知前世今生,善,必需的,不需要去装饰。
又吃了几个包子,因为这里,江南水乡,我找到了其本质内容,虽然,这里还没有彻底开发,但比之那些商业氛围浓厚的水乡,庆幸,我先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