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海上房
作者 山东淄博石油分公司 王颖暮春的海上房绿意盎然,极是养眼,空气新鲜,让人心情舒畅。黄黄在路上撒着欢儿,前前后后地跑着,却不知道追逐飞来飞去的蝴蝶。
快到山顶时,遇到一行往下走的人,问他们看见李大姐没有,他们愣了一下,我赶紧说就是户外俱乐部常落脚的地方,于是有人遥遥一指,说那边是有一座房子。李大姐应该还在那里吧,我想。
前年秋天,第二次来海上房,接受李大姐的推拿后舒服得伸胳膊蹬腿,踢碎了一把暖壶,当时尴尬得不行,李大姐直说没事没事,我想以后总还是要来的,再买把新的拿来就是,便也坦然了。
周末也不休的田螺同学打来电话,紧张地说黄黄不见了。当然不见了,黄黄跟我们来爬山了呢。电话那头,田螺马上提醒:暖壶!别忘了买暖壶!
转过一个弯,前面出现一座孤零零的石头房子,与它相伴的还是那棵老树。海上房依旧是从前的模样,李大姐别来可无恙?
越往前走心里越不踏实。有李大姐的地方总是十分热闹,不应如此安静。即使放慢了脚步,也已来到李大姐的小屋旁,还是听不到她的招呼声。绕到屋前,一段蒺藜拦了路,李大姐显然不在。旁边灶棚里,炉灰已不新鲜,烧水的那口大锅也不见踪影,难道李大姐搬走了吗?
屋门口突然有狗叫起来,是李大姐的那只小狗,在行使看家护院的职责呢,有它在,李大姐一定会回来的,真好。老公从坡下爬进李大姐的院子,把暖壶放到门口,在门上写了留言,我们默默离开。
隔着山坳与李大姐的小屋遥遥相对的,是海上房的旧址,基本是一片废墟了,处处残垣断壁。鸡鸭声却时有传来,夹杂着狗吠,还有人说说笑笑的声音,明明是有人家的,走近村落,有人坐在一个大树桩上静静地望着我们,慢慢露出笑容。原来说笑声就是从他家宅基地传来的,据说五一节后就要修路,从山脚直通到海上房,他是特意回来翻盖新房的。虽然根在海上房,他却一直住在城里,只有父母曾在这里住过。
正午的阳光穿过浓密的树荫,斑驳地洒在废墟上,废墟竟也透出隐隐的生机。不久之后,这些废墟大概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崭新的建筑,招牌也会五花八门。那时的海上房将不再有昔日的安静,便利的交通条件会让游客纷至沓来。
可我更喜欢现在的海上房。独隐深山,虽无暮鼓晨钟,却也不误耕读看山。盖房的小伙说,前天他在父母的老房子住了一夜,那叫一个静啊,简直掉根针都听得见。除了静就是凉,山下的人们已换上夏装,他夜里盖着被子却冻醒了,还好带了羽绒服。正说着,对面来了一人,提了两大袋垃圾,都是来海上房游玩的人留下的。她说你看你看,喝完酒就走,酒瓶子扔了一地,脏得让人看不下去。
海上房不是官方景点,旅游者都是自发来的,山上没有商户,餐饮自无处解决,所以都是自带。在清净处,吹着山风,听着鸟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吃什么都是香甜的,自然十分惬意,可是临走却不收拾产生的垃圾,这无异于扼杀海上房的生机。若来者都留下一地垃圾,将来的海上房会是什么样子?不堪设想!
捡拾垃圾的妇人是海上房的原住民。她深爱自己的家,所以不容垃圾的入侵,天天背着大大的编织袋巡山。她匆匆絮叨几句便继续前行了,我们和盖房的小伙子望着她的背影,都不再说话。在素质之类的大话题面前,说什么都是苍白的。
在村里转了一圈,我们踏上归程。再次路过李大姐家,依旧无人。不知再来是何时,但愿下一次,能遇见她。
回 楼主(羊君) 的帖子
感谢赵老师精彩分享,老师辛苦了,五一长假愉快 感谢分享,赵老师太敬业了! 祝赵老师周二愉快! 希望赵老师一如既往的支持我的工作!回 1楼(幸福海边) 的帖子
感谢李老师对专页的给力支持!问好!周二快乐!回 2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对专页的给力支持!回 3楼(煤缘) 的帖子
问好白老师!周三快乐!回 4楼(煤缘) 的帖子
支持给力!回帖辛苦!赞一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