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秀英的“油画”青春
来源:中国石化新闻网从青葱少女成长为干练泼辣的技术骨干,江汉油田江汉采油厂技术信息室技术员丁秀英用了12年时间。12年来,她用青春书写着岁月精彩,用责任诠释着铮铮誓言,在追赶石油潮汐的征程中,滔滔汉江水见证了丁秀英的“油画”青春。
严细认真的“川妹子”
从四川走出来的丁秀英,既有着川妹子的清秀水灵,又有川妹子的豪爽和泼辣。她工作起来的那股较真劲,让许多“老石油”都钦佩不已。
2003年7月,年仅22岁的丁秀英从重庆石油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了清河采油厂,5年后轮换回江汉采油厂,来到了采油18队,成为这个边远队历史上第一位女工程技术员。
为尽快弄清整个油区的生产情况,丁秀英用了两天时间跑遍了全队82口油水井,一个月记录了上万字的井史笔记,三个月记熟了45公里地下管线走向。
为使油井保持最佳生产状态,丁秀英重新修订了15条《油水井管理制度》,在加药桶上画刻度,在掺水池内做标记,每天逐口检查油井加药情况。2009年7月,在马36斜2-7井检查时,她发现掺水池里的水超过了刻度线,就掏出卷尺仔细测量,发现多了0.1方。她立即打开阀门放掉多余的水,一面重新加药,一面耐心地对小班工人说:“油井加药来不得半点马虎,浓度如果达不到要求,就起不到防垢效果,加药就失去了意义。”一番话说得小班工人频频点头。
付出终有回报。丁秀英担任工程技术员以来,采油18队未发生一起“垢卡、蜡卡”事故,采油时率从98.3%上升到99.4%,先后8次在厂岗检中被评为一类队。而这个爱较真的女技术员,也渐渐赢得了员工们的尊敬和喜爱。
坚韧执着的“女尖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丁秀英出生在四川自贡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巴蜀之地的高山深谷、险滩急流练就了她坚韧不拔的品质。
由于工作表现出色,2011年1月丁秀英调任作业区技术办工程技术员,管理的摊子大了,肩上的责任重了。白天,她跟着老同志跑现场,录取掺水量、电流值、示功图等基础资料;晚上,挑灯夜战,查阅井史资料,熟悉每一口井的生产状况,仅用1个月就将全区84口油井管理台账建立归档。
对比数据,丁秀英发现,油井管杆偏磨已成为多年来制约全区上产的“老大难”。当时的采油18队不仅是马王庙作业区夺油上产的“桥头堡”,也是该区油井腐蚀、偏磨的“重灾区”。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她锁定马36-3-7这口腐蚀严重的井,密切跟踪观察,提出将该井措施重点由防垢改为防腐的建议。经过一段时间运行,该井井况明显改善。首战告捷,丁秀英又乘胜追击,将技术创新的触角伸向偏磨井的治理。推出了“分、预、准”管理模式,提出了配套使用管杆减磨接箍、抽油杆底部加重等建议。应用实施后,2010年,她提出各类措施调整20余次,该队维护性作业同比下降15井次,节约成本112.5万元,采油时率达到99.3%,创建队以来最高水平。
同年,她撰写的《浅析马36井区油井生产管柱腐蚀原因与对策》、《马36斜5-51井抽油旋转装置改进动力方式,减少失效时间》分获湖北省石油协会举办的“降低维护性作业技术研讨会”三等奖、局“五小”成果一等奖。
勇攀高峰的“女劳模”
“妈妈在电话里给我讲题比老师讲得还好呢!”儿子睿睿的一句天真童言,却道出了丁秀英的无奈和心酸。
选择石油就选择了奉献。丁秀英以强烈的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每天忙着分析老井资料、搞措施论证、写设计方案,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儿子成长,这些年,在电话里给儿子讲题已经成为他们心照不宣的学习方式。
2015年6月初,为了备战集团公司采油气专业技术竞赛,油田选拔了23名精英参加培训。丁秀英心里清楚,从厂内选拔到油田6强,再跨进大赛门槛,每一步都要付出,都要拼搏。根据大赛规定,除了本专业知识以外,比赛还增加地质、作业和采气等非专业方面的内容。要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消化吸收从未涉足的领域,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在学校培训的三个月里,丁秀英一共只回过2次家。功夫不负有心人,10月中旬,丁秀英杀出重围,夺得中国石化业务竞赛采油气专业银奖。
去年体制机制改革后,组织把技术办副主任的重任交给了她,主要负责注水方面的工作,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面对挑战,丁秀英笑的从容而淡定:“不会我就学,没有翻不过去的山……”12年来,她共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项,局、厂级科技进步成果奖10项,完成技术革新12项。今年3月,她还被评为厂巾帼建功标兵。
丁秀英,她把奋斗的足迹烙印在采油树下,她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石油事业,宛如一颗在采油树下英姿勃发的铿锵玫瑰,奉献着芬芳,展现着美丽。
(莫洪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