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荡识忠臣
作者永康石油陈俏敏这是一次震撼我心,荡涤灵魂的阅读经历。
任台灯下翻开的书页不甘地炫耀着端庄美丽的方块字,记忆深处那些关于文天祥,关于《指南录后序》的碎片纷至沓来。
文天祥所处的时代,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南宋小朝廷,已经处于濒临灭亡的绝境。就在这一年,他毁家纾难,变卖了所有家产,组织民团投身抗元斗争。无论是他的“勤王”之举,还是这一次的出使,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险恶的环境,使文天祥的精神更为可歌可泣。他不是随机应变、随风飘摇的墙头草,如贾余庆之流,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庸人,更不是“良鸟择木而栖”的汉奸,如吕师孟叔侄之辈,而是一棵深深扎根于故国故土的参天大树。
突然,我脑海里闪现了一个念头,我被自己的想法吓坏了,重拾面前的书--自己高中时的语文课本,仔仔细细地又读了一遍《指南录后序》的第一段。唉,这怀疑的心是不能有的。再读之后,不仅没有消除自己的想法,反而是理出了诸多的证据。可不是,这就是一个阴谋,一个南宋统治集团给文天祥挖的一个大大的陷阱!
证据一:文天祥于“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被授予“右丞相兼枢密使”的官职--这是大得不能再大的官,集国家文武大权于一身,第二天就奉命出使北元了,期间根本就没有进行过什么交接,更不要说让他熟悉情况,进入角色,处理公务了。
证据二:既然是“当国者”,讨论国家大事应该在文丞相府,但事实却是:“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这不反常吗?
证据三:这些“体面人”,聚集在左丞相府,装模作样地讨论研究了一番,在“莫知计所出”的情况下,提出“众谓予一行可以停祸”的主张,如此异口同声,众口一词,步调一致,不是事先预埋了伏笔,谁信?
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事实:封他这么大的官,就是把文天祥推出来做挡箭牌,替死鬼,把他高高架起,是为了方便把他往火坑里扔!
我们无从考证文天祥有没有参加这次大会,期间有没有出现过什么争论。我倒替这帮人感到不值,他们大可以不必这么大费周章,亚圣孟子早就告诉我们:君子可欺以方!只要简单明言,以文天祥锐身自任的性格,绝没有推托的道理。况且,真要不去,做这些有用吗?聪明如文天祥,堂堂状元之才,会看不透这其中的弯弯道道?其序文从出使前下笔,留下这么多线索,可见他心里亮堂着呢!
前面是大坑,坑中荆棘遍布,虎狼横行;背后是腐朽不堪的泥淖,外加一群深谙趋利避害之道的官僚,他如何抉择呢?
他跳了进去!他跳得毅然决绝。
他非常清醒,“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他有了为国捐躯的决心,做出了最坏的打算。
他相当乐观,“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希望凭着自己的一腔正气,一身虎胆,三寸不烂之舌,上演一出文天祥版的《烛之武退秦师》。
他充满希望,“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希望自己摸清北元的虚实底细,救黎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
这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生死抉择。
这抉择,有反复的权衡,既做出了最坏的打算,又努力谋求最好的结果,不放过任何的机会。所有的权衡,都着眼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存亡。这一抉择,惊天地,泣鬼神,震撼人心,荡涤灵魂!
文天祥出使北元去了。此一去前途渺茫,生死难料。但他在《指南录后序》中表达出来的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早已与他的浩然正气一道,成为中华民族骨气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民族精神的柱石,深深烙印于我们民族的精神之上,并将传之子孙,薪火不熄。
感谢分享,赵老师太给力了 问好赵老师! 希望赵老师一如既往的支持我的工作! 希望赵老师一如既往的支持我的工作!
回 楼主(羊君) 的帖子
感谢赵老师精彩分享,老师辛苦了,周末愉快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对专页的支持!回 2楼(煤缘) 的帖子
问好白老师!周末快乐!回 3楼(煤缘) 的帖子
专页有你真精彩!回 4楼(煤缘) 的帖子
回帖辛苦!赞一个!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