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霞:盐湖上绽放的“女人花”
来源: 中工网3月末的一天,当太阳褪去最后一轮光环,黑夜笼罩大地。盐湖上,胡晓霞再次启动“工作船”。
当晚,除了运送矿料,胡晓霞还要指导几名新上船的女工。这是一些二十岁出头的女孩,因为是第一次上夜班,个个兴奋地睁大了眼睛。
远处码头上的信号灯像点点繁星闪耀在察尔汗盐湖上。“当年我们刚上船的时候,码头还没安装信号灯,整个湖面漆黑一片,只能摸黑行进。”胡晓霞感慨地说。就像在验证这句话,突然码头上的信号灯全都熄灭了,霎时漆黑一片,年轻女工们不由得紧张起来。
胡晓霞平稳地握着方向盘,眼睛直视前方,她让女工们回忆白天在湖面上见到的标志物,教给她们夜晚分辨航线的方法。
胡晓霞让女工们打开手机,借着手机的光源驾驶工作船贴着供矿浮管前行,很快找到了采盐船,原来是电缆爆了造成的临时停电。
“天上无飞鸟,地下无寸草。”这是对地处柴达木盆地戈壁深处的察尔汗盐湖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这里夏季炎热干燥,日照时间长,水分蒸发量远远高于降水量。因长期风吹日晒,湖内便形成了高浓度的卤水,逐渐结晶成了盐粒,湖面板结成了厚厚的盐盖,异常坚硬,一切绿色植物都难以生长。
就在这个被人们称为“地球上的月球”的“生命禁区”里,有一群驾驶采盐工作船的女工。
2003年,胡晓霞等10人成为青海盐湖工业公司成立以来首批走上采盐工作船的女工。自1958年我国在青海建立钾肥生产基地以来,还从未有过女工上船的记载,这与在盐湖上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有直接关系。
“她们能行吗?”没有任何驾驶经验,一切从零开始——注意事项、机械原理、驾驶要领容不得丝毫偏差,师傅的教导一一铭刻在心。
两个月后,经过一系列严格考核,10名女工全部顺利出师,而更大的考验还在等着她们。
盐湖的春天,风沙肆虐。有一年,女工赵梅花驾驶工作船运送物资和设备到采盐船,在大家装卸货物时,小船被狂风吹离了采盐船。
没有多想,赵梅花立即跳进1.5米深的盐湖,在冰冷黏稠湿滑的卤水中一步步挪动,硬是在50多米外爬上了正随风飘摇的工作船。
没有任何植物生长的盐湖是荒凉而又寂寞的,而盐湖工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也极为单调:上班、吃饭、睡觉——很多人曾经的理想和热情就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劳作中被消磨殆尽。
如今,第一批上船的10名女工,或调走、退休,只有胡晓霞、王海荣、李延年、程宏霞、侯金环等5人在岗。
25块光卤石盐田,30条工作船,经过14年的摸爬滚打,如今钾肥分公司采收车间的工作船已全部由女工驾驶。
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姿态万千、莹润似玉的高原盐湖奇观——盐花。它们或形如珍珠、珊瑚,或状若亭台楼阁,或像飞禽走兽,一丛丛、一片片、一簇簇地立于盐湖中。
看着这些美丽的高原“花朵”,让人联想到盐湖女工,在这片充满激情与挑战的盐田上,她们洒下汗水,绽放为经得住风雨、为梦想盛开的“女人花”。(中工网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张宪红) 谢谢明军老师分享!!
回 1楼(笑看今朝) 的帖子
回帖辛苦!问好董老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