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17-5-25 08:57:34

放下手术刀后她给病人弹起钢琴

来源:新华社      作者:毛伟豪 林苗苗

一袭宝石蓝露肩长裙礼服,头发松松挽起……一位年轻的女子走到钢琴前缓缓落座,嘴角上扬微微俯身,十指开始在黑白琴键间跳动。或激昂、或悠扬、或欢快的旋律,开始流淌在整个大厅,引人驻足欣赏。

这不是音乐会现场,而是发生在北京市朝阳医院门诊大厅里的一幕。弹琴女子叫王佳琬,是朝阳医院的一名麻醉科医生。

“音乐有治愈人的力量,我希望通过音乐让患者暂时忘记身处医院这个压抑的环境,以及身心的不愉快。”提及在医院弹钢琴的初衷,王佳琬如是说。

2015年她到朝阳医院工作,作为志愿者报名了“弹钢琴”志愿服务岗。两年来,每次在24小时值班结束的第二天,只要身体状态尚好,王佳琬都会换下绿色手术服,变身“钢琴演奏家”在候诊大厅义务弹琴两小时,一次大约20余首曲子。她会根据周围“听众”的年龄,变换着不同的曲风,有为年轻人准备的流行歌曲《好久不见》《月亮代表我的心》……也有老年人爱听的《我爱你,中国》《梁祝》等。

在王佳琬带动下,许多社会人士也来到朝阳医院志愿弹钢琴,其中既有老年人,也有青少年。今年65岁的曹庆珠便是其中之一。一天,她到朝阳医院拿体检结果时远远听到钢琴声,寻声而去居然发现竟在弹奏《巴赫十二平均律》(第一首)。年轻在东北插队时,曹庆珠就已了解音乐能带来抚慰人心的效果。如今退休的她召集琴友,一起通过了医院组织的志愿者考试,定期到朝阳医院义务弹琴。“作为一个老年人,能做有意义的事情……就很开心了”。和王佳琬一样,曹庆珠把自己变成医院的背景音乐,只希望给病人一点忘却病痛的时间。

王佳琬4岁开始学习钢琴,达到钢琴十级水平。她第一次在医院弹琴,是2011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她的房东米歇尔女士被确诊了卵巢癌,那段时间心情很低落,甚至有些抑郁;王佳琬去医院探望她时,发现住院部一楼有架钢琴,便主动向医院管理人员询问是否可以弹琴给房东听。得到同意后,王佳琬每周都去三四天,“房东阿姨推着点滴杆从病房下来,坐在钢琴边上静静享受着,她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康复得也很快。”王佳琬说,后来越来越多患者来听,“像小型音乐会一样,我挺有成就感的。”

在医学界,“音乐疗法”作为减轻或消除患者病痛的有效治疗手段,早有定论。早在2009年,王佳琬还是朝阳医院一名实习生,就试着在手术室播放音乐。从最初用统一音响播放同一首歌,到后来每间手术室一台CD机、根据患者喜好播放不同的音乐,王佳琬做着自己的努力,营造和谐医院环境、提高患者就医体验。

“病人进入手术间,躺下后看到的是天花板、煞白煞白的手术灯,还有‘包裹着’只剩下两只眼睛的医生,听着全是‘噔噔噔’心电图监测的心跳声,不断加剧的恐惧与紧张感会使血压升高、心跳加速,非常不利于手术麻醉。”在王佳琬看来,术前播放音乐,既有利于病人保持平静,也有助于医生缓解压力。曾有位病人在麻醉后醒来告诉王佳琬:“我听着音乐就睡着了,手术就像是做了一场梦,醒来也没有什么感觉。”

与在医院大堂弹琴相比,王佳琬认为,手术前播放音乐更能体现音乐疗法的作用。未来,她希望音乐能够进入住院部,改善康复阶段患者的不良情绪、振奋精神。

成长在医学世家的王佳琬,深受祖辈、父辈的熏陶。她从小就接触到了一些医学前辈,甚至是医疗界的泰斗级人物,深受鼓励。“当年医疗条件比较差,他们(老一辈医生)出国学习很多先进的技术和思想,甚至把机器也带回来研究机理,白天夜里连轴转,最终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老一辈医生的作风,成为王佳琬一次次在24小时值班后走上演奏台的内在动力。

一首曲子从选曲、改编到能够熟练弹奏,王佳琬往往需要一到两个月时间。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她仍坚持义务弹琴。尤其是看到患者及家属脸上的笑容时,她的疲惫感便会消散一大半。对于王佳琬来说,在医院候诊大厅弹钢琴,最重要的不是秀琴技,而是能够和患者互动,“有时候大家会跟着一起哼唱,只要他们喜欢听,我就坚持弹下去,大家都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因弹琴而成“网红”,王佳琬谦虚地表示,为患者义务演奏钢琴,只是建立更好的医患关系的一种尝试。“虽然短期内效果还未凸显,但我觉得很有希望。”对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王佳琬充满期待。(参与采写:韩扬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放下手术刀后她给病人弹起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