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红薯
作者河南油田程小蔚侄女要结婚了。
得到消息后,大家真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自大学毕业留在天津的她,有了自己的家,忧愁的是天津距离河南油田几百公里。在我们眼里,只要不在一起,就是远的。
当大家还在思量着如何前往天津参加婚礼,哥哥说:“车票我定好了,全家一起去。”一时间,大家都欢喜起来。大姐一趟趟跑到街上,购置最好的棉花,商量着打几床被子;二姐也买好了羊绒毯,准备了大红包;就连平时忙着上班的妹妹,也将选好礼物,拍成图片,上网传给侄女。
婚礼前两天,一家人在火车站候车室相遇了,刚见面,这边侄女的大姨就拉着大姑的手嘘寒问暖,那边侄女的姨夫攀着姑父的肩膀谈笑风生,侄女的小舅舅最是热情,早早就在候车室等着,又是发烟又是散糖,欢笑声装满了整个候车室。
“这是谁带的,咋用蛇皮袋装?”二姨声音刚落,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哥脚边的一个袋子上。
“红薯!”嫂子瓮声瓮气道。
“天津什么没有,带什么红薯呀?”声音又道。
“就是,去参加婚礼,非要带上红薯,吵了好几次了,拗不过他。”嫂子埋怨着,一脸的怒色。
“她从小时候就爱吃烤红薯,这边红薯甜,我是一个个挑的,袋子我自己背,又不让你拿。”哥话一出口,议论声戛然而止。
侄女爱吃红薯,大家都知道,为此,哥哥还专门自制了一台专门烤红薯的炉子。每年,红薯下来的时候,哥哥都会骑车到15里开外的红薯地里,专门挑圆圆胖胖的红心红薯托回家,储存起来。侄女放假回家,哥哥就开始点火、燃煤、清洗、烧烤,这边的红薯还没有熟,那边闻香来的小伙伴,就开始呼朋唤友、翘首期盼了。
物资种类繁多的今天,在各种水果、更是琳琅满目,红薯似乎早已在人们的视线消失了,可是作为父母,对孩子的任何喜好,都记在心中,而这些点点滴滴,成了彼此最温暖的记忆。
火车进站了,哥哥左手拉着箱子,右手扶着肩头30多斤的袋子,因为走得急,脚步有点凌乱,趔趄了几步,大姐忙伸手要和哥抬,哥哥拒绝了。
人群中,哥哥背着袋子,斜着身子,始终走在最前面。
“在天津红薯也就2元一斤,你们还从河南背过去,能省几个钱呀!”上车后,乘务员看到哥哥脚边的蛇皮袋道。“这是我们家的红薯,天津再好,那里能有家的味道!”妹妹脱口而出,惹得乘务员一脸尴尬,讪讪地走了。
次日凌晨,侄女在车站接到我们,满是欢天喜地,她一会拉着大姨的手,一会牵着小姑的袖子,当她看到蛇皮袋,低声说:“爸爸,我给您说了,这里啥都有,红薯那么重,您还背来。”
“这是河南的红薯,专门到地里挑的,在家里也就这块地的红薯最甜了!”哥哥说着,扛起袋子,放进汽车后备箱里。
婚礼当天,宾客云集,喜气洋洋。侄女穿着婚纱站在台上,如仙女下凡一般,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哥哥操着地道的陕西口音,一声声亲切地祝福,一次次真诚地鞠躬,一句句暖心的叮嘱,让爱浓得化不开,让情重的担不起,让心疼的舍不下。
次日,乘上返程的火车,大家都没有了来时的喧闹和兴奋。哥的目光始终望着窗外,我知道,那份牵挂和思念在哥的心里,越拉越长,越拉越长。
“大家快看呀,我哥带去的红薯,都传到微信上了。”妹妹清脆的声音,搅乱了沉睡的车厢,原来是侄女在网上晒了几张烤红薯的图片,上面有一句话:我爸爸从家里带来的红薯,可真甜呀!
哥回过头,接过手机,眯着眼睛,笑了。 欢迎老师欣赏阅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