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连盛 打破景泰蓝传统风格
来源:北青网“祥云小屋”之四 北京
从复制故宫藏品到与装置艺术相结合———
本报讯 镇宅对狮、洪福齐天葫芦瓶、三环凤尾尊、牡丹花卉四扇屏……这些陈列在“中国故事”北京小屋中的手工艺珍品都是同一种工艺的产物,这便是北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景泰蓝制作技艺。正是这些古老的技艺演绎着皇城脚下的京韵流年,讲述着大雅大俗的声色传奇。
不少人初次接触景泰蓝及其制作工艺是通过中学语文课本中那篇叶圣陶先生的《景泰蓝的制作》。由于课文后的练习中有关于制作过程的填空题,也正是从那时起,人们记住了“掐丝”、“点蓝”等专业术语。在“北京小屋”中,来自北京市珐琅厂的钟连盛大师正在为观众演示珐琅瓶的制作过程。据他介绍:“景泰蓝制作技艺在工艺上被称为‘铜胎掐丝珐琅’,元朝时从地中海沿岸传入中国,因成熟于明代景泰年间,故得名‘景泰蓝’。主要的工序有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活、镀金等。虽然景泰蓝工艺是舶来品,但其实际是外传珐琅工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综合了青铜工艺、制瓷工艺,继承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门类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因而也被称作是研究中国工艺史的鲜活材料。”
从15岁初三毕业到北京珐琅厂技校学习,之后上大学继续深造,至今,身为北京市珐琅厂总工艺师的钟连盛已经与景泰蓝工艺结缘三十载。“一个学员从入门到能够独立制作大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且在我们设计室的年轻人都要让他们先去学习制作工艺,然后才能参与设计,如果对这门技艺不了解,你设计出来的东西有可能是无法完成的。”景泰蓝其实是一个多工序合作的产物,它的制作工艺十分精细复杂,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
从复制故宫藏品以满足人们收藏的需要,到根据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设计全新的作品,景泰蓝在钟连盛这一代人的手中,已经有了新的生命力。“由于景泰蓝自身的优势,它是可以与现代题材相结合的,像玉雕等工艺做到这一点就很难。为了拓宽题材,我们也进行了不少尝试,将以往大多是作为把玩物件的景泰蓝与当代装置艺术相结合。”2001年,钟连盛设计的以棕色和绿色为主要色调的摆件系列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它打破了以往景泰蓝制品多为红花绿叶的设计,营造了一种温馨、浪漫的情怀,与现代人喜爱简约装修风格的审美相吻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