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的师生情
作者胜利油田李子玉 李秀君听说调回青岛四十多年没有见面的王老师和杜老师到东营来了,同学们都很高兴,纷纷奔走相告。这是他俩思念垦利这地儿返校故地重游。
晚上,同学们都去了他俩下榻的“教师之家”,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向老师汇报各自的工作和家庭情况,老师听了眉开眼笑,不断地点头称赞。晚饭时,每上一道菜,同学们都希望老师多品尝品尝东营的特色,给他俩面前的盘子盛的满满的。酒足饭饱之后,大家有说有笑的想离开饭桌,可是两个老师看了看桌子上的菜,皱了皱眉头,没有要走的样子,我们才发现我们做错了什么,赶紧找服务员要袋子打包,每人拿了一份,最后盘子里还剩下三小片西瓜,我和另一个同学赶紧每人吃了一片,王老师吃了最后一片。她突然站起来很生气的样子说:“今后再吃饭就这样,你们都记住了吗?”同学们都好像小孩子在接受母亲的教诲一样,齐声回答:“记住了。”
是啊,记得上高中时,有个同学家中没有吃的,他母亲将要来的饭,用一块笼布包着到食堂热热吃;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现在条件好了,什么时候学会了铺张浪费,竟然忘记了过去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老师的一句教诲,使我们这些都已经过了花甲之年的老学生们感到羞愧难当。
望着两位年过古稀的老师,四十年前的一幕幕,像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
记得那是1971年春季的一个上午,下了一场小雨,地下有泥不想出去玩,就找了本书有心无意地随便翻着看,忽然听见院子里有人走路的声音,向外看去,只见从大门进来了一个年轻的女人,打着伞,穿着浅蓝色的上衣,黑色裤子,头上扎着当时很流行的两个小辫子,脚下穿着矮筒雨鞋,手里拿着一张纸,低头看着地面,躲避着脚下的泥坑坑,一步步走来,不时发出嚓嚓的声音。
我看到有人来马上站起来迎了出去,还没有说话,对方就问:“这是李xx同学的家吗?”,母亲听到有人问话,也从炕上下来疑惑的问“你是?”“我姓王,是四中的老师来你家家访”。我一听是老师来家访心里很高兴,就把她迎到屋里,找了一个小板凳让她坐下。“你喜欢上学吗?”老师看了看我问到,我赶紧回答“喜欢,初中毕业几个月了,一直等通知”,“喜欢就好,把书读好了,长大了才能成为栋梁,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是”我回答。母亲找了一个茶杯,给老师倒了一杯开水端过去,“不喝了,还有好几个同学家要去。”说着她站起来要走,我和母亲一直送到大门口。在回屋的路上母亲说“你的老师这么好,下着雨还来家访,上学后要好好学习。”我默默的点了点头。事后我才知道,她就是高中教我化学的王老师,我高中期间化学课学的不错,与老师的这一次家访有很大的关系。
说到我的化学王老师不得不提我的物理杜老师,他中等个,很健壮,当年是一血气方刚小伙子,他和王老师都是青岛人,山东大学的高才生。1969年他们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发展贫困地区教育的号召,来到了垦利县。那时有一段顺口溜说垦利县城是:一条街,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围着县城走一圈,你都用不了十分钟。我记得全县只有一辆旧北京吉普212,车棚还是帆布的,那时的“县太爷”下乡都是骑自行车。垦利四中设在胜坨公社(现在的垦利区胜坨镇)驻地,按老百姓的说法,那是一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到处都是白茫茫的盐碱地。我们尊敬的两位老师他们服从国家安排,离开了繁华美丽的青岛,在这里扎下了根,并结下秦晋之好。杜老师在大学里是学物理的,因此,他就成了我的高中物理老师。
我高中毕业后当兵去了。有一年回来探亲,碰到一个高中同学,他给我讲了这么件事:他毕业后一直没有工作,心情沉重,有一天去赶集的路上碰到了杜老师,同学很不好意思的假装没看见,想低头过去,被老师发现了。杜老师从自行车上下来走到他身边,非要同学坐在自行车后面带着他同行,同学执意不上车,杜老师就陪着他走了一段。就这一段路的时间,老师给了他讲了一些知心话,告诉他人生刚开始,千万不要被困难吓倒,鼓励他振作起来。几年后该同学在油田一个二级单位组建注册公司,成为一个有固定资产上千万的董事长。后来那同学告诉我,有些话只有父母和老师会讲给你听,听了会受益终生。
我深深的体会到,老师在课堂内教我们的是知识,在课堂外教我们的是做人,我们的好老师,永远是我们这些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样的师生情是终生不会忘记的。 欢迎老师阅读!问候端午安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