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17-5-30 07:50:23

迁徙的鸟儿

作者江汉油田严凯峰

    从1965年第一口油井钟11井喷油以来,江汉油田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江汉的石油人也伴随着油田的变化,而用一生、甚至两代人的时间在四处奔走。
    石油人来自五湖四海,我的家也一样。父亲是抗美援越归国转业的“二万五”,母亲是从四川石油学校分配来的工读生。他们住着破旧的席棚房,守着轰鸣的钻塔,在历经艰辛的拓荒间隙,于1972年生下了我。

    石油人注定是闻油而动的迁徙者,川鄂边界发现了天然气矿,我的家便于1974年搬到了建南的二勘参加会战。压裂大队、加油站、工地……这许多单位分散在上百里蜿蜒的山路两旁。少时的我就在那大山沟里成长,每天上、下学都要走四趟近十里的山路河滩。那里交通不便、物资贫乏,可大家互帮互助,对工作有着朴素的热情,都那么开心快乐!

    春天是候鸟归巢的季节,父亲又上河南濮阳会战去了,1982年3月,母亲带着我们兄弟车船交替回到了江汉。伴随着黑暗潮湿的平房和兄弟挤居斗室的底楼,1987年,我初中毕业了,父亲带着我去看磕头机,讲述采油工人的故事。于是,我选择了石油技校,学习采油专业。从采油地质、采油工程、油藏物理……这些课本里我终于了解了石油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心中对石油人产生了好奇!

    1988年9月,我被分到新沟采油十队实习半年,那是我第一次离家那么远。我跟师傅第一次巡查,走了一两个小时,小站已经分布得很偏僻了,没想到油、水井更有那么远、那么散!对他们一天巡查几次的毅力由衷地佩服!在那,我亲眼看到了他们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去爱油、护油!我想,他们说的爱岗敬业、以队为家,就是如此吧!

    回校经过又一年的学习,1990年3月,我们整个班被派往山东清河油田实习。一竿子支出去一两千公里,一些同学哭了,送行的父母也哭了,不知为何,我却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喜悦的向往。经过二十几个小时的汽车、火车,我们来到了一个海边的小镇郊。车外刮着狂风,一米的大红灯笼被吹得左右摇摆,好像随时会落地,一开水龙头,便被吹了一脸的冷水。这是老天爷下马威式的欢迎吧?心顿时凉了半截!我被分到几十公里外的采油二队,井站散布于一片盐碱地。这里夏季起风沙满桌,冬天小风如刀割;住着三合板房,喝着咸涩水;雨下大了,有的屋里一片汪洋;风刮大些,连房顶的油毛毡都吹翻了。可那些可敬的江汉石油人却已经艰守了六七年之久,短的也有一两年!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们,耐过风雪、忍过寂寞!

    九月,三号点盖起了宿舍楼,搬家的这一天便是节日!江汉人聚集的地方,那就是我们的家!夏天的清河暴雨多,常于夜间引发停电停抽。于是,在队部便可常看到这样一副场景:外面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即使是半夜一两点了,只要一声令下,便有近十名江汉石油人手持电筒赶往各口油井,配合夜班工人开抽抢产。

    实习结束后,就地分配的我成为一名正式的江汉石油人。在那里,从各位前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2004年底,我换班回江汉,加入了工程维修大队维修二站,它承担着广华油田的地面工程建设和日常维修等任务,工作经常与油、气、电打交道,危险度较高。还常常冒着夏日的酷暑闷热、冬天的雨雪冰寒在野外长时间施工,任务紧了,干到半夜、甚至凌晨也是多有的。正是维修人“风雨无阻保上产”的一贯敬业精神才保证了每一次任务的出色完成,保障了每一口油水井的正常运转。

    回首这四十五年,我的家变了,从席棚房到平房,到蜗居小楼,再到如今的宽敞三居室,我们的江汉家园也在不断地变得更好。

    石油人就像鸟儿一般不停在迁徙,可不管飞得多高、走得多远,总有一个“家”字永在心头。那“家”是个人的小“家”,也是江汉这个大“家”!爱“家”的雁儿总是盼“家”更美更好!

羊君 发表于 2017-5-31 07:57:22

回 楼主(羊君) 的帖子

欢迎阅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迁徙的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