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17-5-31 08:01:56

拨浪鼓与货郎担

作者福建石油分公司   何银基

    晚饭后到夜市闲逛,看到地摊上有拨浪鼓销售。好久没见过这玩意儿,就拿来一试,可鼓声一点也不响亮,看来鼓面蒙的不是真皮。拨浪鼓在我国存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看来要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了。

    拨浪鼓作为一种打击乐器,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不过,那时候是叫“鼗”。在我们童年时代,虽然拨浪鼓是极为普遍的儿童玩具,但由于乡村生活的拮据,贫困家庭的孩子与商品玩具是无缘的,认识拨浪鼓缘于乡村走村串户的货郎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货郎担是乡村里极常见的一道风景。一听到“卟隆”、“卟隆”又脆又亮的响声,就知道货郎担来了,货郎周围顿时就围满了大姑娘、小媳妇和小孩。小孩当然垂涎于货郎担里的糖果和橡皮糖,但多数知道自己身无分文而不作痴心妄想,只是想看看货郎担如百宝箱般的担子里那些花花绿绿的小商品,更想看看那拨浪鼓是怎么发出那么动听的声音,胆子大些的小孩趁着货郎忙于应对顾客,抓过拨浪鼓“卟隆”、“卟隆”地摇起来,在孩子们一阵笑声和大人的呵斥声中心满意足地跑开了。

    拨浪鼓是小孩喜欢的玩具,更是货郎做生意时招徕顾客的工具。拨浪鼓与货郎形影不离,这至迟从宋代就开始了。在南宋李嵩的《货郎图》中,货郎肩挑杂货担,不堪重负地弯着腰,刚一放下担子,早已经被几个性急的儿童围住了。可以看到画中的拨浪鼓,鼓柄做成葫芦把,鼓形如罐,双耳较特殊,类似皮条,持柄摇之,晃动皮条抽打鼓面而发声。在古代风俗经典百图里,就有金代的货郎担:“鼗鼓街头摇丁东,无须竭力叫卖声。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水浒传》七十四回,写到梁山的燕青化装成货郎下山与任原打擂,他腰里插一把串鼓儿,挑一条高肩杂货担子,宋江对他说:“你既然装作货郎担儿,你且唱个货郎转调歌与我众人听。”燕青一手拈串鼓,唱出货郎太平歌,与山东人不差分毫。那“串鼓”就是拨浪鼓的一种。

    从那时起,拨浪鼓作为货郎的行头一直延续到现代。“一根扁担一只鼓,两只篾箩挑天下。”这就是货郎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拨浪鼓之所以成为货郎担的代言人,主要是它的音响效果与娱乐效果共同发挥了作用。有一种“四层拨浪鼓”,由四面由小渐大的小鼓,逐个叠摞在一起,每面鼓各有弹丸做的双耳,相间转向90度。四面大小不同的小鼓,摇动时一起发声,就形成高低错落,叮咚悦耳的鼓声,如同叫卖者的吆喝声要有腔有调一样。拨浪鼓可奏出富于变化的乐声,不仅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更能勾引孩子们的兴趣。所以,货郎手上的拨浪鼓具有实用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娱乐色彩,在招徕顾客时总能营造着欢快、轻松的气氛。

    拨浪鼓替代了货郎的竭力叫卖,不仅成为货郎担的独有标志,也成为货郎的得力助手;而货郎担走村串户,把拨浪鼓的美妙传到千家万户,使拨浪鼓作为儿童的玩具传承千年而不衰。只是到了今天,由于商业社会的迅猛发展,货郎担逐渐失去了生存空间,而玩具市场层出不穷的新产品,也让拨浪鼓在儿童中的魅力不复当年。看来,日渐式微的拨浪鼓将和货郎担一起隐没在历史长河里。

羊君 发表于 2017-6-1 08:32:12

欢迎欣赏阅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拨浪鼓与货郎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