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技能大赛苏州赛区 大师“小鲜肉”同台“晒”技
http://upload.subaonet.com/szrb/20170608/538842-316071.jpg选手在参加中国国际技能大赛的“时装技术”项目比赛。
http://upload.subaonet.com/szrb/20170608/538842-316072.jpg
选手在参加“商务软件解决方案”项目比赛。 □记者 杭兴微 摄
陆晓华
一边是65名中外技能高手聚集,进行汽车技术、糖艺/西点制作、烘焙、时装技术、管道与制暖、商务软件解决方案等6个项目技能比拼;一边是姑苏传统技能的展演,集结了缂丝、宋锦、苏派盆景、发绣、面塑、剧装、茶叶制作、麦秸技艺等15个传统技艺展示项目,邀请了王金山、钱小萍、王继强、姚长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前来“坐镇”。一边是95后“小鲜肉”,一边是饱经岁月磨砺的非遗传承人。
昨天,在2017年中国国际技能大赛苏州赛区,现代技能与传统技能相映成辉,年轻技能高手与艺术大师同台“晒”技,传递出“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积极信号。
竞技
做好一个面包每个流程都要千锤百炼
一身白色烘焙师制服,一张稚嫩的脸。站在2017年中国国际技能大赛的舞台,22岁的蔡叶昭很是淡定。尽管年纪轻轻,但他已是做面包的“老手”了。蔡叶昭是安徽芜湖人,18岁就从无锡的一所专科学校毕业,但学的是机械专业。“我没有急着去找工作,家中亲戚有人做裱花,我接触了以后,发现自己对面点很感兴趣。于是,决定到专业学校学一学、试一试。”经熟人介绍,蔡叶昭来到苏州,进入王森国际咖啡西点西餐学院学习,这是一所致力于高端餐饮服务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学院,很多学生毕业后已成为烘焙行业的领军人才。
蔡叶昭学的是烘焙专业,整天与面包打交道。“做面包,听上去好像很简单,但做好不容易。”蔡叶昭说,从打面、出面、醒发、整形、分割,到二次醒发,再到烘烤、装饰、摆台,一次下来有十多个流程,每个流程都不能马虎,每个流程都要千锤百炼。“温度最不容易掌握,打面、醒面、烘烤,都要掌握温度,温度掌握不好,面包味道就变了。”掌握温度没有诀窍,就是反复地试,“别人一年做几百个法棒,我
自己要做上千个、上万个。”
蔡叶昭说,平时练习时,一天要做8个小时的面包,一道道流程反复演练,遇到要做创意造型时,有时要做到深夜。烘焙室内,虽然装有空调,但一到夏天,烤箱一开,室内温度也在30度以上。
一学四年,蔡叶昭凭着执着和勤奋,收获了满满荣誉,拿过全国技能大赛的第一名。这次参加中国国际技能大赛,是对他能力的再次肯定,同时也是一次练兵,蔡叶昭已经入选国家集训队,将参加第44届国际技能大赛。
这次中国国际技能大赛的烘焙比赛,设置了布里欧修、辫子包、艺术面包、法棒制作、可颂与丹麦面包等竞赛模块,除考选手的制作流程、工作效率、用料节俭外,还需展现艺术天分等。蔡叶昭表示很有信心,对于未来,他说,虽然现在烘焙行业很热门,自主创业的也很多,但自己还是想搞研发,将烘焙行业更好传承发展下去。
展演
传统工艺首次“搭载”国际技能竞赛舞台
以人的头发代替丝线,利用其本身黑、白、灰等自然色泽和细、柔、光、滑的特性,运用滚针、缠针等不同针法刺绣作品,图象生动,文雅,针迹细密,对比鲜明;以生丝作经线,彩色或素色熟丝作纬线,用许多竹叶形梭子和拨子织造,在织品图案和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刻痕,似镂刻而成,通经断纬。昨天,在中国国际技能大赛苏州赛区专设的传统技能展演现场,中国刺绣艺术家周莹华的发绣技艺及作品展示,以及缂丝大师王金山的缂丝作品展示等,让参观者称奇。
据组织方介绍,中国手工艺可分为11大类,苏州拥有全部11大类共3000余个品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并享有世界声誉的当属刺绣、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其它知名品种还有玉雕等30余种,其中苏绣、苏扇、明式家具、剧装戏具等是全国独有的生产类目。目前,苏州市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32项。
昨天现场展演包括缂丝、宋锦、苏派盆景、发绣、面塑、剧装、茶叶制作、麦秸技艺等15个传统技艺,也是首次将传统工艺带上国际技能竞赛的舞台,首次将传统技能与现代技能相互融合,诠释了传统技能的创新与传承,诠释了“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记者了解到,在现场展演的传统技艺中,普遍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技能的传承与创新,如,苏派盆景,艺术历史悠久,成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有其独特的造型结构和艺术风格,是中国盆景的主要流派之一。苏派盆景的布局构思精细入微,取法自然,混同天生,绝少斧凿之痕,富有艺术情趣。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苏派盆景在全国盆景领域是技能传承比较好的盆景流派,虎丘山景区、拙政园、留园等地普遍以名师带徒形式传承技艺,其中,虎丘山景区已开展了三轮名师带徒。“希望在社会重视技能的大背景下,像苏派盆景等传统技能得到更好传承。”
来源:苏州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