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与学者结合: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的捷径
W020170606350852201130.jpg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其内在的互动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科技进步的主要特征。通过近代江南科学技术发展史分析,不难看出科学与技术关系是由相互并行到相互作用,形成“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化”的历史互动过程。
产业技术知识的文本化是产业技术理论化的主要标志,产业技术文本文献数量的增长是衡量产业技术理论化水平的刻度尺
工匠与学者结合,使产业的经验技术上升为科学的理论技术,是西方近代科技革命的主要内涵与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明清江南也出现过同样的历史现象,但背景与过程的多样性导致了前途命运的差异性。明清江南早期工业化中,经验性技术向理论性科学技术转变的技术理论化,是一种近代性技术转型,实质上是科学、技术与产业互动(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化,科技社会化)的过程。
西方发达国家历史显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在很多方面依附在哲学传统上,技术则长久地依附在工匠传统上。直到公元17世纪,这两种分离的传统才开始结合并进入互动过程,两者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在早期工业化时期,经过长期积累的工匠传统及其技术经验通过总结提高,逐渐上升为理论科学,称为“技术科学化”;反过来,这种传统技术科学化的理论又指导生产实践,促进技术产业化,推动行业技术经济发展,则称为“科学技术化”。无论是“技术科学化”还是“科学技术化”,都离不开经验型技术上升到理论型技术这个中心环节,说到底就是技术的理论化和社会化。传统产业技术理论化,主要表现为一些行业部门产业技术的文本化、数量化、 数学化、法式化、则例化、标准化和学科化等过程。
产业技术知识的文本化是产业技术理论化的主要标志,产业技术文本文献数量的增长是衡量产业技术理论化水平的刻度尺。中国传统产业文献到底有多少? 拙作《传统工匠现代转型研究——以江南早期工业化中工匠技术转型与角色转换为中心》第二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作过初步梳理,大体1920年代前,除翻译西方科技书以外, 初步统计为1003种。其中属于明代中期1520年代以前的只占总数20%左右;1520年代以后的约占总数80%。再将其中1520年到1920年全国工业科技文献,分别扣除佚书、作者佚名,或无法查对籍贯,或姓名无考者,统计出作者或为江南籍贯、或在江南生活、或写江南之事的工业科技文献占1520年到1920年代全国工业科技文献的60%左右。
明清江南及其周边地区工业科技著作,从作者身份上看,可分成官员、学者和工匠三大类。官员编撰,按照管理的对象不同,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某种行业或事务而编定的综合文献,如《河工器具图说》、《铁模图说》等;另一种是集多种行业或事务于一体的行业类书,如《工部修辑军器则例》、《军器则例》等。文人学者著述,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为三种。一种为描述或考订性文献,如《后观石录》、《食宪鸿秘》、《车制考》等;一种是集多种行业于一体的类书,又称为博物书,如《农政全书》、《长物志》等;还有一种是专门工业技术量化分析的文献,如《畴人传》、《火器真诀》等。匠人撰述如《鲁班营造正式》、《园冶》和《梓业遗书》等问世,是中国传统工匠经验技术开始上升为理论技术的主要标志,也是传统产业技术理论化的核心标志。
来源:深圳特区报 感谢李老师的精彩分享! 李老师辛苦了! 祝李老师周未愉快!
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支持,老师回帖辛苦了,周末愉快回 2楼(煤缘) 的帖子
回 3楼(煤缘) 的帖子
回 4楼(煤缘) 的帖子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