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高考的那段时光
作者 湖北武汉光谷 卢延静 夏国冰每年高考,哭一批笑一批,可四年后的风骚,谁的天下,都别说得太早。其实文凭不过是一张火车票,清华的软卧,本科的硬卧,专科的硬座,民办的站票。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突然想起比尔盖茨的话,难道坐头等舱会比坐经济舱先到目的地吗?有时站一路也是一种历练。
题记
我是1982年参加高考的,当时我在广华中学九年级四班读书。班主任老师吴国刚教物理的,当时他也才20出头一点点,称他为孩子王倒是挺合适的。自离开广中以后,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老师了。没想到,30年后,他居然成了预科班的名师,这是我不曾想到的。他现在是我儿子的班主任,执掌过我们父子两代人的学业。他是仙桃人。性格沉稳,做事平和,在同学当中很受欢迎的。加上我与老师性格相似,很是投缘。因为爱看书、爱学习,爱交际,成绩在班级里属于中上等。所以老师对我格外眷顾。平时呢,与同学们相互打成一片,被学校教务处高阳主任看中,安排我在学生会负责文艺宣传。那时要先预考。由于在学校整介天参加校外活动频繁,平时在班里学习成绩还可以的我,竟然没有通过预考,在年级里掀起轩然大波,这就意味着三年高中的寒窗苦读戛然而止。
回忆我的高三时期,学习虽然变得忙碌起来,但我却像陷入沼泽地一样,有力使不出来。我知道自己很希望能考上大学,于是我试着开始努力学习,可是懒散惯了的自己始终无法安下心来做题或看书。每天傍晚吃完饭,我就像磁石一样定在了电视机前,临到周末必定逃课跑到局电视台看《加里森敢死队》和《大西洋底来的人》。起初家长还以为我在广二站物探农场同学家做夜自习呢。由于经常缺课,面对课本和习题,我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去看书,常常发愣老半天,或是做着做着就打起了瞌睡,后来干脆上床睡觉,在自己淡淡的犯罪感中迷糊地睡去。我总是告诉自己,明天一定要做题做到十一点或是看书看到十二点,可是每次不到十点,课本上的字在我眼中便开始模糊,再后来干脆被我抛在了一旁。整个高三就这样在我的睡梦中溜走了,而高中三年也就这样在我的堕落与自责中一去不返。
于是,我毫无悬念地落榜了。我没有眼泪,因为这样的结果早就在预料中。
记得父亲在我高考发挥失利的状态下,把我狠揍了一顿。他说过“你要是能考上大学,老子非把幼儿园对面鱼塘的水喝干。”;一向对我疼爱有加的母亲说话更决绝“你要上了,我绕着自家的房前屋后爬三圈。”知子莫如父母,可见那时我的学习成绩下降的就连平时经常帮我做作业的初恋情人都嘘嘘不已。正是他们这些伤感的话题激发了我重新学习的勇气,因为毕竟学习基础还在。那时选择复读是很丢人的哟,唯一就只能转学。在转学之前,有时候真的很奇怪,有些事情你越是想摆脱就越是摆脱不了,而不经意间却又能做到。高三时努力了多次也无法安下心来学习,可是换了新的环境,一切都很自然地扭转过来,我不再像以前一样懒散堕落,每天早出晚归,生活变得很忙碌,却有条不紊,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自己在一点点地进步。父亲呢,亲自跑到潜江县王场镇砖瓦厂找到他的战友兰玉财叔叔家,把我安抚在潜江县王场中学八年级二班读书。我被分在文科班,考试成绩总是排在前五,渐渐成了老师的新宠。我取得的成绩来自勤奋和努力。
为了考得好,我用了最笨拙的方法——抄书;为了锻炼记忆力,每天无论多晚,我都坚持写日记;每天放学回到宿舍后,我点上煤油灯自学两个钟头;将语文、历史、地理以及生物等一些考点和知识要点,反复抄写,强迫自己更新知识。至今,我仍能张口就背出中国历史大事记、世界历史大事记,就是那个时候的笨功夫打下的基础。在地方学校读书的两年,除了学得比较辛苦外,我几乎没有什么心理压力和负担。家里人从来不给我任何压力;而朋友们总是通过书信鼓励我偶尔也会来看看我。他们的关心和支持让我觉得心情愉快、精力充沛……因为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我几乎很少回家。另外我还依稀记得是父亲用他养家糊口的薪金为我购买了一套数理化丛书和《英语九百句》,价格我永远记得是18圆整。那时父亲的工资才38圆5角。我送他返回车站时,多么希望这条路长些再长些,让我一直徜徉在浓浓的父爱里。
那些日子,我结识了很多刻苦读书的农村学生,从他们身上深刻感知读书确实能够带来心灵慰藉。正是由于这种潜移默化的因素让我学习成绩快速提高。因为回家的次数少了,新的环境让我忘却了一切的烦劳,同样还在广华中学读书的女友时常从二矿来学校帮我洗衣做饭,让我精神振奋,经过两年的拼搏,我顺利通过了预选。那时还没有油田班的感念,我所在的班有9个班,大约500名来自于潜江周边县镇的农村学生。只给了32个预选名额,竞争之烈可想而知。我作为唯一一名来自油田的考生到城南中学参加高考,看到中学大门口的对联让我顿感眉头紧锁:“来为求知去做栋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此言用在我们身上何其相似。
为此,我也越来越把高考看得很淡,我采纳了老师介绍的方法——“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把考试变为一种快乐,而不是负担;把对考试的恐惧变成“忙里偷闲的快乐”.因此每次考试的那几天就是我最轻松的时候,不用没日没夜地背书,每天考试结束以后,我就可以回家看看电视,然后早早上床睡觉了。但前提是,我在平时得非常努力地学习,常常上晚自习上到11点。只有有了扎实的基础,你才有资本在考试的时候“忙里偷闲地乐”!
第一天,面对戒备森严的考场,许多学生家长天不亮就从潜江周边市镇往这里赶。面对着黑压压的拥堵人群,考生不紧张才怪呢!我端坐在考场,才发现出题刁钻,我是连猜带蒙,勉强才把试卷做完;第二天,从潜江宾馆出来直接进入考场。今天的试卷科目正好是我的强项,连忙把题解了,提前出了考场;第三天,完全适应了考场环境,监考老师来回走动都难以打断下笔的速度。等考试宣布结束,我们全部返回王场镇中学。回到宿舍以后,同学们有趾高气扬的,也有伤心欲绝的,我呢?属于那种骑墙派,考的可以,考的勉强,总之过关就行。康校长亲自安排学校伙房为我们这些学子每人打了份荷包蛋犒赏。负责我们班的班主任魏良泽老师详细问了我完成考题情况,他估分267分,实际得分282。这已经是后话了。说可以报师范专科学校。我也没有太当回事。回到宿舍以后就把自己的行李拢了,当晚,我失眠了,想到我要离开这些患难的伙伴,想到我终于可以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我辗转反侧。现在,我和儿子谈起这段求学经历时,时常感慨:“艰苦的生活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也让人收获真挚的感情。”
七月流火的季节,煎熬着学子,也同样让家长静若寒蝉,等成绩的滋味真的好难过。父亲是大老粗一个,对于家里出了个文化人的事看的格外重些,他自己天天去县教育局打听消息,本科、专科入学通知书都陆续到了,我的分数线够了中专分数线,可是迟迟还没有接到通知书。最后还是在王场镇砖瓦厂工作的兰玉财副厂长亲自到县教育局核实:因为我的学号编码在油田,考生转学在本地读书,系邮递员辗转投递所致。
父亲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从城里走到广华花了一下午。到家天几乎全黑了,我推开屋门,拉亮电灯,不禁大吃一惊。满屋都是人,每人手上都拿着一些东西。原来,他们都知道我考上了大学,要离开这里,他们是来送我的。大家沉默地坐了一会儿,再一起帮我整理第二天要走的行装,之后他们就离开了我的小屋。就这样,我走进了南方一所中专学校,也算没有辜负父母的殷切希望。但父母却一直为我感到自豪!等我参加工作以后,每次陪妻子和儿子回家看望一对老人时,不由站在家门口小区边的鱼塘沉思,调侃双亲大人一个跳下鱼塘把水喝干;一个学着狗叫,围着楼房转三圈。我说这话的目的,是想让他们懂的海水不可斗量,寸地能变黄金的道理。现在看来这实在不是什么值得庆幸的事,然而在于我们这些60后生人,这却是改变一生的印记啊。
三十五年过去了,回忆我的青葱岁月,依然是那么刻骨铭心。因为,终于,我战胜了自己,赢回了梦想,坐在湖南大学阶梯教室的课桌旁,回想昨天,我愈加珍惜那段淘洗我灵魂的高考时光。
欢迎老师阅读! 感谢赵老的精彩分享! 向敬业的赵老师学习,问好! 祝赵老师周三愉快!
回 2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对专页的支持!回 3楼(煤缘) 的帖子
向敬业的白老师学习!致敬!回 4楼(煤缘) 的帖子
问好白老师!周三快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