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竞赛“状元”杨智亮: 5年青春抒写供电人的故事
http://n.sinaimg.cn/translate/20170615/iZbZ-fyhfnrf9032553.jpg 在2017年佛山市职工职业技能比赛电力电缆工(10kV)技能竞赛中,杨智亮以88.3的高分夺得“状元”。三水供电局供图http://n.sinaimg.cn/translate/20170615/sms4-fyfzsyc3050067.jpg 在这次比赛中,三水供电局勇夺团体第一。 三水供电局供图
入职5年后,27岁的杨智亮以技能大赛冠军,为职业生涯勾勒出新的节点。
在2017年佛山市职工职业技能比赛电力电缆工(10kV)技能竞赛中,佛山三水供电局大塘供电所的杨智亮以88.3的高分夺得“状元”。
在“状元”背后,入职5年的杨智亮并不是天生的“技能高手”。从大赛“候补”队员到夺得冠军,杨智亮用行动诠释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不变真理。加班加点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使他从后进生逆袭成为冠军;熬夜恶补理论学习,让他从门外汉练成理论专家。短短一个月的集中培训,杨智亮和队友一起并肩作战,最终抒写辉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比赛中,三水供电局还勇夺团体第一的好成绩,并取得囊括个人第一、二、四、五、六名的佳绩。
白白净净的杨智亮,让人很难第一眼将他和传统的供电人联系到一起。带着眼镜的他,身上有着浓浓的书生气。学习电力系统专业的他,2012年毕业以后选择回到家乡三水工作。选择供电职业,源于家庭影响。杨智亮的妈妈就是一名老供电人,耳濡目染使他也对这份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进生逆袭获“史上最好成绩”
佛山市职工职业技能比赛电力电缆工(10kV)技能竞赛,不熟悉的人根本无法得知具体考验什么。杨智亮告诉笔者,这项技能竞赛主要是实操和笔试两方面。实操主要是考验技能,要开剥两条电缆,然后再将两端连接。听上去似乎并不难,实际则是非常考验技巧与耐心。
电缆有6层表皮,每一层的材质都不一样,开剥所用的工具和力度也不同。“就好比第一层要用戒尺刀,第二层要用钢锯刀,每一层要开剥成功都不能用蛮力,因为蛮力可能会伤及下一层,一旦有刀痕,就可能导致放电。”杨智亮告诉笔者,这就要求不断练习,知道如何用“巧力”。
“五一”节后,杨智亮就和同事共6个人,一起进行长达28天的半脱产培训。每天早上八点半开始训练,一直到晚上六点多才结束。每次实操过程需要两个半小时,如此反复全天不间断的练习成为常态。
最开始,杨智亮毫无优势,他直言自己是“后进生”。因为本身工作主要负责故障报修、资料整理,杨智亮并没有太多现场实际操作的经验,因而在最开始集训的时候,表现并不尽人意。
“开剥最外面那层时,因为我少干现场,拿刀不能使力,所以经常有失误。”杨智亮介绍,因为担心拖团队后腿,他开始利用休息时间自我加压。很多个中午,他都在训练室苦苦钻研。即便比赛已经结束大半个月,在杨智亮的手背上依然可以看到一些细小的伤痕,这都是实操练习留下的“纪念”。
实际操作的技能有所提升后,杨智亮也从来没有想过拿第一。因为在之前的团队内部竞赛中,他也从来没有拿过第一。可是在真正比赛的现场,共有29组队员一决高下,杨智亮却来了次超常发挥,以2小时15分完成实际操作,最终夺得了现场的最高评分,总分30分,他得到了29分的高分,也是个人史上最好成绩,为夺得冠军奠定了基础。
昔日候补队员厚积薄发夺“状元”
白天是密集的实际操作训练,晚上就成为了笔试的攻坚克难期。
此次竞赛的笔试内容,总共有1500道选择题。为此,在紧张的训练之外,杨智亮也抓紧时间进行理论学习。杨智亮基本上都会学习到深夜。
记忆最深刻的是,在比赛临近前的2个晚上,杨智亮在完成实际操作训练后,回家从晚上10时一直学习到晚上12时。然后因为太累迷迷糊糊睡着了。可是在潜意识里面,杨智亮依然焦虑自己还没有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凌晨3时,他又醒了一直看书到早上7时,然后又赶去单位参加集训。
紧凑的训练学习安排,杨智亮的脑子里除了训练就是学习。他坦言确实很辛苦。但是每每回想此前2年的训练与比赛,就总能挺过来。早在2015年,杨智亮就代表单位参加过技能竞赛,虽然未能取得名次,却积累了比赛经验。2016年,他也随队参加集训,作为候补队员未能上场比赛。可以说,在3年集训比赛的历练中,“厚积薄发”的他最终成功逆袭。
夺得了冠军,杨智亮直言很意外。他告诉笔者,当结果宣布的时候,他不敢相信,激动的说不出话来。不过,他也坦言,他从来不觉得这是一个人的成绩,而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虽然是集中训练,但基层供电所事务繁多,一旦有本职工作,杨智亮还是需要第一时间赶回大塘工作。为此,他经常需要奔波在路上。不过在临近比赛前,为了让杨智亮的训练不受打扰,他的同事主动承担,帮他代班、调班,让他颇为感动。
此外,杨智亮对于集训教练也颇为感激。“我在6个同事里面比较弱的时候,感谢我的教练不但没有放弃我,还不厌其烦地告诉我手法要点,手把手教我每一个步骤。”杨智亮说,回想集训的日子,虽然辛苦,但是充满温馨,就好像大家在同一个战壕并肩战斗,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
从参加工作后,杨智亮就一直在大塘供电所工作,家在西南的他已经习惯了早出晚归的工作状态。他也在不经意间见证了大塘的变化,高楼多了,企业多了,供电所的工作也增加了。很多时候,忙碌的杨智亮赶不上单位的大巴车,加班也是供电人的常态。不过回想当初的职业选择,杨智亮依然觉得很庆幸。这次比赛也让他更加坚信,勤能补拙和厚积薄发的硬道理。
来源:南方日报 《劳动竞赛》版块祝您快乐阅读学习,开心每一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