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领跑的金牌工人
——记河南省技术创新能手、河南油田采油二厂高级技师赵学良他以农民轮换工身份走进油田大门,但却靠着一股钻劲,十几年如一日,先后完成了高压储能式黄油加注器、井口制喷器、多功能注采调控阀等20余项小改小革项目。
他的小革新、小发明,市场买不到,专家想不到,生产很需要,每年可为油田创造效益600余万元。
他先后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技术创新能手”、“河南省百名技术英杰”等荣誉称号;他发明的“可调试自动控压油嘴”,2009年底在中石化技能创新成果表彰中荣获特别奖。
他就是河南油田采油二厂采油5队高级采油技师、“土专家”赵学良。
“土专家”热学“土学问”
“赵师傅,你咋能经常‘整’出些‘新玩意’呢?”职工们见到赵学良总喜欢刨根问底。
“把你的眼睛盯着你经常干的活,对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和经常出问题的地方,多积累、勤钻研、善琢磨,熟能生巧嘛!”赵学良向职工们传授着自己的秘诀。
1998年,赵学良发明的“高压储能式黄油加注器”,是在他看到维修班职工加黄油时既慢又辛苦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2006年夏天,洪水袭击,为了防止污染,赵学良研制发明出了“自力式活动收油泵车”;“井口防喷器”是2009年实施蒸汽驱实验时,赵学良为预防井口喷发研制出来的。
要想“捣鼓”一些实用工具,仅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丰厚的知识。赵学良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初中生,他深知自己基础差、底子薄,就从学习“土学问”做起,有空就学、边学边问。白天忙于工作,晚上他就“窝”在家里看书,休息日对他来说,更是学习的“整装时间”。《机械原理》、《采油工艺》、《电脑制图》之类的书,他自己都记不清看了多少遍,光记的笔记就有十几万字。他还爱看《科技博览》、《金点子》之类的科普电视节目。由于他多学了点“学问”,现在可以熟练的使用办公软件、设计图纸和制作多媒体。
学习电脑知识的那段艰难日子,让赵学良至今记忆犹新。2003年3月份,组织上安排他参加了集团公司在胜利油田高级技师培训班。起初,赵学良连汉语拼音都用不全,他的心里打退堂鼓,打算这一辈子放弃学习电脑,可是那次学习实行淘汰制,如果过不了关,不仅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而且再也不能晋升为技师。于是,赵学良就对着纸上的a (啊)、o(窝) e 、(鹅),一边在键盘上找,一边用手指头慢慢地戳着键盘。白天练,中午练,晚上还练,一天下来,眼睛累的酸痛酸痛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如今,感受到学会电脑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方便,赵学良心里甜滋滋的。
“土专家”痴迷“捣鼓事”
“要问我学习技能、技术革新的目的是什么,很简单,就是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熟悉赵学良的人都说,他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爱“捣鼓”。不过,他不是“捣鼓”人,而是“捣鼓”事,能够让发明的工具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是他最快乐的事。
2008年8月,采油5队三区实施蒸汽驱实验。蒸汽驱最大的隐患是容易发生汽窜、诱发井喷。一想到这个问题,赵学良再也睡不着觉了。有一次,赵学良坐在下班车上冥思苦想,同事们笑着说:“爱动脑筋的赵技师,咋也睡着了?”问题迫在眉睫,赵学良顾不上和他们说笑。经过几天的潜心思考和精心绘制,“井口防喷器”的设计图形出来了。为了能尽早见到实物,赵学良一头扎进了工具房,叮叮当当干了起来。
8月的天气,酷暑难耐,不足20平米的铁皮房就成了赵学良研发防喷器的操作间。同事们走进没有空调的铁皮房,立刻就被里面的热浪“赶”了出去,嘴里不停地喊着“热,热,真热!”到了下班时间,一想到离9月1日注汽只剩下十几天时间,赵学良没有心思回家,在操作间里拆了焊,焊了切,遇到问题,再跑到办公室,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有一点思路,再跑到铁皮房继续操作。就这样,经过十几天的研制,井口防喷器诞生了。8月26日,赵学良带领同事把防喷器安装在22口井上。
搞创新发明需要投资,除了单位的鼎力支持,很多时候需要自己掏腰包。可赵学良的工资收入,既要供一家人生活,又要供儿子上学,还要照顾家在农村的父母,而母亲又常年有病,投入太多资金,家庭条件不允许。困难面前,赵学良努力寻找着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点。俗话说,知识就是财富。赵学良透彻地自学了《机电一体化》、《电焊工资质证》、《电工入网操作证》等专业知识。有了这些技术,需要焊的自己焊,需要车的自己车,需要装的自己装,有时还会骑着自行车到附近的废品收购站转转,一看到对自己有用的物件,他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土专家”无私“授秘籍”
俗话说:要想给别人一瓶,自己就得有一桶。作为采油技师,赵学良总想把自己掌握的技艺传授给职工,形成合力,才会有更大的效果。赵学良深知其中道理,有时间就学一点,并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归纳总结,编写成教案,制作成幻灯片,用最简洁易懂的方法,毫无保留传授给同事。
去年夏天,在备战采油二厂技术比武大赛期间,有几名参赛选手对管道安装图不明白,赵学良就用铁丝把安装图给比划出来。这样,大伙一看到弯制后的形状,在头脑中加深理解,很快都读懂了图纸。为避免大家在比赛时紧张,赵学良就让选手们像比赛一样计时,一遍又一遍地安装,每装完一个,他就帮忙卸开清理干净。大伙看到赵学良如此认真,都在加紧练着,没有一个人喊“累”嫌“热”。
新转岗职工张云伟,爱学习,有一股子钻劲,看到他学习没有地方,赵学良就把办公桌腾出来让他用,并告诉他:“这就是你的了,什么时候有空,你就过来,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只要我会,你就会了,我不会的,我们共同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张云伟在技术大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短短的1年多时间里,已经成长为采油5队的生产骨干。
图为赵学良利用电脑设计制作工具部件。
谢玉文单朝玉/摄影报道
通讯地址:河南省唐河县井楼油矿宣传办公室
谢玉文
联系电话:0377—63840329 13087035512
邮政编码:47341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