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今朝 发表于 2017-6-26 06:40:18

【兖矿人】17年磨一剑 尽为科研事

   
刚过不惑之年的李小平,已经在东滩煤矿工作了17个年头。

自2000年山东科技大学采矿专业毕业分配到综采工区以来,他辗转忙碌在各个采煤生产、调试、试验的现场,以过人的勤奋、悟性和业务能力积累,攻克了一道又一道制约安全生产的难关。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到技术科科长,再到副总工程师、副矿长,他将科学技术紧握手中,一步步走的踏踏实实。

科技成就创新梦

“这个岗位没有轰轰烈烈的生产场景,没有临危受命的千钧一发,但这份职业要求我,必须把所有的问题解决在前头:经过严谨的科学实验,经过细致的技术培训,确保到项目上马那天,设备一个个转动起来,整个流程平静有序,这也是我所追求的全部。”李小平认为。

2015年3月,兖矿集团本部矿区首套一次采全高综采设备在东滩矿14316工作面正式投产,比综放工作面资源回收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单面增效300万元,在这背后,李小平和他的课题组耗时七百多个日日夜夜艰难科研攻关,最终迈出了兖矿集团采煤工艺升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

李小平把技术革新和生产工艺优化改进当成推动安全生产、节支降耗的动力工程,他积极参与600万吨高可靠性、信息化、自动化工作面装备研究,平均月产达到51.86万吨,超过了年产620万吨的水平;他实施采区巷道布置改革,优化矿井开拓布置,对近距离采空区下3下煤顺槽破坏的原因进行研究,并针对3下煤巷道的不同条件进行支护设计优化,使3下煤巷道月进提高100m以上,支护成本降低100元/m左右;为了提高煤炭回采率,他创新采煤工艺,采用工作面切眼及停采线调斜、“刀把”式布置工作面等方式,提高煤炭回收率,综放工作面回收率达到86%以上,综采工作面回收率达到98%,煤炭回收率比国家规定提高3.15个百分点,每年增收7000多万元。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安全是煤矿永恒的主题,现场是煤矿安全的重点。

东滩煤矿井深大、人员多、开采条件复杂,安全管理难度大。作为管理者,李小平以高度的责任心,深入现场、扎根基层,攻克影响和制约安全生产的技术难题,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在解决技术难题时,李小平喜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考虑,一种方法不行,再换另一种方法。前些年,1305工作面的电液控支架的电液控阀遇到一个让李小平特别头疼的问题。支架控制阀里面的一个40微米过滤精度的过滤器,特别容易堵。刚开始的一个月,支架上的过滤器换了3遍。试过反冲,也试了把泵站里的进液过滤器过滤精度提高等方式,都不行,工作面顶板管理和安全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反复的现场研究和仔细思考后,李小平想,不管是手动还是电动,都要先经过先导阀,而先导阀应该能够通过100微米以下的杂质,他建议把阀组里面的小过滤器放大,包括外围的一些过滤器,都放大,试到60微米,问题解决了。事情虽小,但实实在在地解决了非常棘手的现实难题。

在1308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面对矿井开采以来落差最大18米的F2断层,李小平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制定过断层期间严格顶板层位、采高、提刹刀控制和初撑力监测及超前支架拉移等措施,保证了工作面安全回采。针对综放工作面两顺槽,尤其是沿空顺槽受工作面采动影响剧烈、变形严重的实际,他组织开展大断面综放沿空巷道围岩失稳机理的研究,提出高煤帮、厚顶煤综放沿空巷道综合控制对策,并采取顶板高强长锚杆与锚索联合支护、大孔径高预紧力锚索梁(桁架)控制高煤帮剪滑变形、小煤柱全螺纹锚杆支护等手段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工作面推进速度由4m/d提高到6m/d,实现了安全系数和回采效率“双提升”。

学以致用忙创新

“人生就是一条长河,有的涓涓细流,有的波涛汹涌。不同的环境、各异的际遇塑造着万种人生,成长中说不尽道不完的酸甜苦辣。我的成长故事平凡而又快乐,我心中的梦想美好又充满希望。”李小平深有体会地说,“我的很多创新虽然是被‘逼’出来的,但是设备运行中遇到难题,需要解决,你必须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更好地服务矿井安全生产,他潜心研究专业技术知识,带领该矿技术骨干积极投入和参与矿井应用科技成果的创新与转化,不断破解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取得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技术跨越的成果,为矿井安全高效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他参与的“大倾角特厚煤层安全高效综放开采技术”“机载多用途液压钻机的研制和应用”“43上05应力集中区设备安全回撤技术研究”等多项成果获得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奖。同时,他善于总结,理论成果丰富,有多篇专业技术论文和著作在国内知名行业刊物发表。在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同时,李小平还积极从掌握技能、生产试验、技术创新等各方面做好传帮带,并带出了一批技术骨干,有多位已走上了管理岗位。

十七年磨一剑,李小平执剑在800米底层深处竞技场上拼出一片天空,更执剑在生命舞台上“杀”出一片辉煌。(张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兖矿人】17年磨一剑 尽为科研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