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姑娘的印尼生活
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报作为印尼项目组唯一的女员工,叶芳一年里去了四次印尼,每次都赶上节假日。清明节、五一、中秋节、国庆节、元旦,不是加班,就是出差,她把几乎所有的法定节假日都贡献给印尼项目了。
到印尼洽谈,项目组来回都从首尔转机飞至雅加达,这样能节省2天在北京的住宿费。然而,天津飞首尔经常晚点,每次都是项目组这三四个人拎着行李,跟着地勤跑到下一班飞机。
回来的时候,还是为了省钱,叶芳每次都乘坐夜航飞机,晚上12点开始起飞,第二天清晨6点到首尔。“红眼航班”的长途奔波使得大家每次出差回来,到家倒头就睡,连洗澡的想法都没有了。
叶芳是个在北方长大的姑娘,印尼的高温很快就让她的嗓子上火,几乎说不出话来。那是第一次到印尼,前往雅加达的团队里叶芳英语最好,主要靠她口译、笔译。每天一两个小时的会议,叶芳不停地帮助双方排除语言障碍,自己累得嗓子又干又哑,只好用多喝水来硬扛。
初到印尼,叶芳对饮食非常不适应。印尼菜的特色就是“油辣”。几乎清一色的油炸食品和辛辣食品,就连绿色蔬菜也要用油炸得又黑又干,鱼烹饪得很难吃,所以米饭需要使劲吃,要不然吃不饱。
第一次面对吃不惯的印尼菜,叶芳在餐厅下意识地将难以下咽的饭菜倒进垃圾桶。
“这是不允许的。”印尼人看不惯了,用英语告诉叶芳。经过交流,叶芳才知道,基于宗教信仰的原因,印尼人绝不允许浪费粮食。
时间一长,叶芳还发现,印尼人甚至一点也不介意吃别人吃剩的东西。只因浪费粮食是可耻的!此后,叶芳每次盛饭菜,都尽量吃光盘。多少盛多少,全力以赴做到
“终于有不辣的菜,可以下米饭了!”一次,餐厅上了份西红柿炒鸡蛋,叶芳以为终于有不辣的菜可以大快朵颐了,想也没想就盛了半碗,不料西红柿刚入嘴,就辣得她流出了眼泪。
西红柿里竟然隐藏了很多红色的小尖椒,特别辣。那次流泪,让叶芳把所有的心酸苦辣都流了出来。不习惯吃油炸食物,不习惯吃咖喱,不习惯每天吃肉,不习惯热带岛屿环境,不习惯听不懂印尼语被排斥在外的感觉。太多的不习惯叠加在一起,促使叶芳不得不努力适应。她逐渐了解到中印饮食的个中差异。我国做菜的手法主要是炒、炖,而印尼则主要是炸、煮。什么炸鸡、炸鱼、炸土豆、炸香蕉、煮青菜汤,印尼当地人可以只用一个炸鸡下饭,肉类是他们的主食,素菜则很少见。
逐渐地,叶芳越来越会吃印尼菜,烤鸡肉串不放辣椒酱就好,凉拌黄瓜很有亚洲风味,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蛋卷,成了她最喜爱的小点心。(特约记者 李豫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