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大夫”为震区孩子建造“梦中校园”
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报◆新校园落成的那一刻,历经沧桑的周德祥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蓝祖平是海油工程青岛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汶川地震发生后,他每天回家第一件事便是打开电视,观看灾区救援的动态,耳濡目染下,连2岁多的儿子都天天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挂在嘴上。除了捐款,作为党员的使命感一直驱使着他再做点什么。于是,当中国海油发出“去四川,到地震灾区去”号召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选拔,从200多人中脱颖而出,跟随海油援建项目组踏上了入川征程。在那里,他一待就是1278天。
项目组的同事都喊蓝祖平“蓝大夫”,这缘于援建德阳市人民医院时的一段插曲。蓝祖平来自江西,身材和长相像极了当地人,同时斯斯文文、戴着黑框眼镜也着实有几分大夫的模样,这让他在医院里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为了将医院建成真正实用的利民设施,项目前期蓝祖平经常和护士、医生、患者们“泡”在一起,耐心征求他们的意见,以致有些患者把他当成了医生。
有一次,项目组正在开会,一位三十几岁的年轻人推门直入,一屁股坐在蓝祖平对面,嚷着要让“大夫”给他看病。面对明显受过刺激的病人,蓝祖平丝毫没有慌乱,他一边煞有介事地细致问询,一边示意同事去请真正的医生。当真正的医生出现时,病人的情绪已在他的安抚下慢慢平稳下来。从此,“蓝大夫”这个绰号不胫而走。
在援建德阳东汽八一中学时,“蓝大夫”被校长周德祥的经历所打动。1988年,周校长大学毕业一个人背包来到汉旺镇,20年后,他又一个人背包离开了汉旺,因为学校在强震中变成废墟,爱人和孩子永远离开了他。“蓝大夫”深知学校是周德祥最大的希望,作为现场首席的他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最终,他协调各方大幅改进原规划方案,原来直面马路的教学楼变换了角度,远离嘈杂,原来被教学楼分割的狭促空间变成一个开阔的广场,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新校园落成的那一刻,历经沧桑的周德祥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德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并非中国海油首批援建单位,“蓝大夫”他们是在自发的爱心捐助活动中发现的这个项目。在此之前,他们曾多次自掏腰包购买食品、学习用品走进这个学校,看着这群特殊的孩子挤在简陋的危房里上课,大家的心被刺痛了。
正式援建方案被批准后,“蓝大夫”向项目组发出了一个提议: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心中的“家”。他本想让孩子们写出或说出梦想,却发现这看似简单的事儿对一些孩子来说是很难完成的任务。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用画笔绘出了色彩斑斓的“新家”。“蓝大夫”吃惊地发现,没有一个孩子画的是楼房,于是他绞尽脑汁利用专业知识把收集到的涂鸦转变成规划草案,又苦口婆心地与规划单位进行艰难的商谈,最终为孩子们建成了由单层建筑组成的“田园式”学校。入住新校园的那一天,孩子们把“蓝大夫”和同事们团团围住,齐刷刷竖起了大拇指。
“作为一名党员,在群众遭受巨大灾难的时候被需要,是一种无上的荣誉,也是最大的责任。”谈及三年多的援建经历,蓝祖平由衷说道。(特约记者 仝明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