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趣事
作者江汉油田胡刚来山东工作久了,逐渐适应了逢某个日子去周边农村赶集的风俗。集市里鸡鸭鱼蟹各种鲜活,活蹦乱跳令人欢喜,瓜果蔬菜新鲜水灵,都像是刚摘下来的。日常用品琳琅满目,从鞋帽到服装布匹,应有尽有五花八门,吆喝之声彼伏此起。还有各种风味小吃,制作考究香味四溢,看上一眼就会垂涎,闻着就能引起食欲。而本地的老乡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选购自己钟爱的商品。赶集这种农村风俗,传承千年经久不息,带给人们很多欢乐和实惠,今天仍然在继续。我来说说在赶集中亲身经历的几件趣事。
一次我去集市上买塑料桶,走到卖塑料桶的摊位前指着个桶问多少钱?老板说:八块。我又问结实不?老板二话没说拿起桶就往地上使劲的摔了一下,然后桶就碎了,我默默地走了,只剩下老板哀怨的眼神!
还有一次,在集市十字路口,我忽然看见有一个大姐用纸箱子拴根绳,拽着几捆小葱卖。上前一问,原来3元钱一捆。看看里面一共有四捆,姐姐说10块钱我们都买了行不?那位大姐很慷慨地说:“行啊,就剩这几捆了拿走吧。”我又装了一袋葱。等到买床单的时候,我忽然想起应该买几双棉拖鞋,去找上个集买鞋的摊点。又经过刚才走过的那条路,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正是刚才卖葱的大姐,只见她还是拽着刚才的那个纸箱子,箱子里面还是四捆小葱。
最近的一次赶集更有意思,我看到一家摊主的爬虾活蹦乱跳, 15元一斤,觉得挺不错。老板娘正准备给我抓虾过秤,不料经过此地的一板车不小心撞到虾盆,爬虾倾泻而出,四处乱窜。老板娘一边骂骂咧咧,一边麻利的抓虾入盆。抓完后装袋过秤。“刚好一斤,17元!”“一斤就15元,怎么变17了,你讹我?”我睁大了眼睛。“还有2元在你腿上!”老板娘指了指慢悠悠在我腿上爬的一只大虾,笑着说道。
赶集的日子多了,遇到这样的趣事也多了。我逐渐发现赶集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它,可以反映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人间百态。也许,在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赶集会走向萧条的那一天,但我相信, “赶集”这项纯朴、憨厚、亲切的民间活动不能被忽略,其存在的文化意义需要被认可。 谢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回 1楼(宝石花的心) 的帖子
感谢来访!问好尹老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