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土专家”的石油情结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作为一名工人,他好学肯钻,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作为一名干部,他勇挑重担,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二字;
作为一名党员,他胸怀忠诚,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他就是王孟平,江汉油田一名基层采油队的设备副队长。参加工作30多年来,他凭着多年与设备打交道的经历,凭着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全队设备管理连续评为“局设备管理标杆基层队”,他本人曾获得了局“主动维护技术推广”模范个人。从普通工人到技能多面手,再到设备“土专家”,他用石油人执著、担当、忠诚的品质,实现了平凡人生的完美蜕变。
成长岁月锤炼本领
王孟平是“油二代”,从小到大被父辈们对石油的热爱之情所感染,渴望有一天也能成为像父亲一样的采油人。
1981年,年仅19岁的王孟平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当上了一名石油工人。“当石油工人容易,可要当一名优秀的石油工人,必须得下真功夫钻研才行。”父亲的叮咛时常在耳边响起,时刻提醒他朝前迈进。几年时间里,他干过采油、泵工、电工、电焊工等多个工种,每换一个岗位,他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在他的床头摆满了各种专业技术书籍。知识在不断积累,凭着一股钻劲,他成为队里技术最全面的人。
将压力变为动力,才能有所作为,这是他担任设备副队长后最大的感触。1992年,在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下,他挑起全队200多台设备的管理重任,这一干就是20年。随着设备的逐年增加和新技术运用,设备管理难度越大,作为设备“大管家”,他深知身上的担子有多重。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更好地管理好这些“宝贝疙瘩”,他勤于思考,不断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勤跑现场,从实际工作中收获经验。每当有新的机泵安装,他会提前做足功课,了解它们的结构、性能知识,24小时监护调试,直到它们完全适应新环境。严9井新井投产,他冒着大雨,在泥泞的井场上组织抽油机、电器、地面管线等施工,连续奋战8个小时,连中午饭都顾不上,保证了新井顺利投产;广6-17井作业后,晚上9点开抽时,他发现驴头偏,造成连杆磨曲柄、光杆磨盘根盒,及时联系抽检队突击调整,消除了安全隐患;广508井在8月份的一天,电机被烧坏。当时,通往井场的主干道在维修,车辆进不去。他当机立断分解电机,自己和维修、电工等人员顶着烈日抽转子、拆定子,并与大家一起用板车拉、肩膀扛,在500多米的小路上,来来回回颠簸了3趟,硬是把设备运到了井场,保证了油井正常生产。
设备是生产运行的核心,它们的健康是他最关心的。近年来,他精心建立设备管理档案、严格执行设备润滑保养制度,使设备完好率一直保持在99.8%以上。他坚持运用新技术,定期使用油品检测仪,对抽油机、注水泵机油进行监测,先后消除了8次油质目测误差,保证了设备的安全运行。他还积极推广应用震动监测峰值及红外线温度仪,利用小班录取的震动峰值和温度,准确判断出广华注水站2#注水泵曲轴裂,避免了机械事故的发生。对于皮带使用周期短的抽油机,他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建议安装可调试尾平衡后,延长了抽油机皮带使用寿命,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达到节能降耗目的。
创新路上执著追求
一项项革新成果,一沓沓荣誉证书,是王孟平在创新路上执著追求的见证。怎样才能提高泵效?怎样才能节约成本?作为一名石油人,他满脑子装着企业的利益,在面对难题时,他锲而不舍钻研新方法、新技术,用智慧攻克一个个生产难题。
他始终坚信: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队里的严5-11、蚌3高压注水泵突然没有排量,直接影响油井生产,大伙急得团团转。这两台泵刚安装到位不久,厂家来人调试后已经离开。他和维修人员一起查找原因,尝试着对阀片、阀座等零部件进行更换,刚开始排量每小时提高到0.3方,再运行个把小时,又下降归零。他们对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泵体完好无损,零部件全部更新,可试运时泵效只有30%,耗电量很大,且完不成配注任务。问题出在哪呢?大家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厂家派专业泵修工来,泵一次次被解体,又以一次次试运失败告终。半个月过去了,见泵还没起色,厂家师傅直摇头。作为主管设备的负责人,那一阵子他是茶不思饭不想,白天守在泵房,围着泵查看;晚上挑灯夜战,翻书籍,查资料。这个不信邪的汉子牛劲一上来,谁也甭想劝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排除了多种因素后,他最终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是吸液阀弹簧座结构上存在缺陷。他连续几天绘制、修改、完善图样,不仅加长了卡弹簧的距离,还将铁阀片改为聚甲醛阀片。找到零件加工厂对其进行加工,然后将样品试装到注水泵上,立即见到效果,泵的排量达到技术要求,泵效提高到92%,节约维修费用2万元。这项技术的改进,让厂家佩服地竖起了大拇指。此项成果,获得了局五小成果二等奖。
抽油机减速箱外侧刹车片固定螺栓一旦断裂,就要更换整个减速箱,费用高达5万元。为解决这个烫手的“山芋”,他精心设计方案,最终研制出刹车片固定螺栓装置,先后在两台抽油机上使用,节约维修费用10万元。广华注水站三台注水泵长期靠供水泵供水,供水泵负荷大检修频繁,他根据多年来积累的经验,提出了《广华注水站注水罐出口与注水泵进口加6寸直通闸门》的方案,停用两台供水泵,靠注水罐自压能满足注水泵的技术要求,五年共节约电费40余万元。
创新之路没有终点。工作31年来,他刻苦钻研,潜心攻关,先后有40多项合理化建议、QC成果、五小成果在现场运用,创效500多万元。
夺油战场敢拼敢打
从入党的第一天起,王孟平就认定一句话:“进了党的门,永远是党的人”。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都要做表率、当先锋,为党旗增辉。
“作为石油人就要吃得了苦、干得了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年春节前夕,广4站输油干线穿孔,原油大面积外泄,如果不及时回收,势必造成大面积的污染,情况十分危急。刚从井上归队的王孟平得知消息后,立马抄起宿舍的雨裤,和维修班成员一起奔赴现场。凛冽的寒风刮得脸上一阵阵生疼,焦急万分的他加快了脚步。到井场一看,虽然停止了输油,但污油已经流进河里,河水结冰、油凝结成块。正在大家犹豫不决的时候,他二话没说跳进了河里,抄起铁锹,将油切成一块一块的,然后往岸边赶。冰冷的河水冻得他手脚发麻,关节隐隐作痛,可在这紧要关头,他全然不顾,拼命捞油块。在他的带动下,其他同志也纷纷跳下水中,拉草绳、打围子、用桶舀油,有的同志在岸边跌倒了,爬起来继续战斗,大家争分夺秒,连续抢收了8个多小时。
不论春夏秋冬,不管寒冬酷暑,哪里有任务,哪里就能看到他的身影。去年8月的一天,酷热难耐,联合站2#油罐内准备施工。可站内人手缺,清罐工作量又大,于是他主动请缨参加清罐。当他爬进罐内时,一股热浪袭来,难闻的油气味弥漫开来,此时他已经是汗如雨下,紧紧握住消防枪,强有力的水柱刺向罐壁,污油杂质被冲刷下来,他又用木锹一铲铲将污油装进袋中。为避免长时间高温劳作,他和其他几个同事轮流进罐,大家互相配合着,没有一人打退堂鼓。经过4天的连续奋战,油罐清洗得干干净净,达到了施工要求。曲年9月,广华至广北污水管线穿孔,他主动配合站点员工挖坑、找漏点、抬焊机,从下午5点,一直干到转钟,保证了广北油田正常注水。
岁月流逝,当华发染满双鬓时,但在王孟平的心里还是一如既往地热爱着石油事业。30多年来,他把黑色的石油融进自己的血液,把对石油的执著永远印刻在心间。
(江汉油田 唐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