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着“蜗牛”慢慢长大
来源: 中国石化报作者: 纪梅玲“我的儿子是个小‘蜗牛’,说话慢,学习慢,但我愿意陪着他慢慢成长!”
2011年,张茉丽研究生毕业来到西南石油局川西采气厂工艺研究所。这个聪颖、爱学、勤快的姑娘,很快成长为所里的技术骨干。
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一场车祸,给张茉丽的幸福家庭带来了难以磨灭的灾难。车祸中,张茉丽和半岁的儿子头部重伤,昏迷入院。经过近1年的康复治疗,茉丽母子奇迹般地战胜了伤痛,康复出院,一切看起来又步入了正轨。
然而,现实又给了张茉丽重重一击:快三岁的儿子,始终没开口说过话。医院给出的结论是车祸后遗症,建议康复治疗,但康复期未知,有可能几个月,也有可能几年。
那些天,张茉丽几乎夜夜哭着睡着。她告诉自己:不能倒下,也没有时间难过,要迅速联系成都儿童康复学校,给孩子治疗。可是该如何照顾孩子呢?茉丽和爱人本就两地分居,一个在遂宁,一个在德阳。那段日子,她就像个陀螺,一刻都停不下来,白天上班,晚上坐车到成都,第二天又坐最早的火车回德阳。一个月她瘦了11斤。有一次,她负责的增压项目结题在即,不愿降低工作标准的她连续加班几天,完成项目终稿时已经是夜里11点58分,最晚一趟去成都的火车也错过了,她就坐网约车,凌晨两点才赶到医院。
就这样,德阳到成都,322张车票,见证了她来回的路。而她,从来没有向单位请过一次事假。
同事问她:“茉丽姐,你不累啊,每周这么来回折腾。”她回答:“不累,看到孩子,我全身都是劲儿。”张茉丽说,儿子KK第一次拉着她衣角喊“妈妈”的时候,她以为自己在梦里,她抱着儿子,号啕大哭,那一刻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终于孩子能简单地交流,可以出院了。张茉丽决定,无论多艰辛,都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儿子说话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说话不连续,是一个词一个词往外“蹦”。有些音节儿子说不出来,张茉丽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每天教几十遍、上百遍,想各种方法,变着花样,引导孩子。
给儿子兼职“家教”的张茉丽并没有落下本职工作,井站的员工说起她都要竖起大拇指:“那姑娘实诚,干活利索,很多小伙子都比不上她。”
张茉丽每次看到自己跟踪维护的气井,几遍维护还是不正常,就会想起儿子学说话的艰难,然后埋头继续查找问题所在。今年5月,新21-1井和新301井同时生产异常,波动频繁,她一次次现场跟踪落实,一遍遍优化泡排参数,终于使得气井恢复稳产。
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她都会陪着儿子,一遍一遍地教儿子说句子,一遍一遍地帮助儿子感知这个世界。“世间没有翻不过的山、迈不过的坎,再苦再难,咬咬牙就过去了。”张茉丽说自己是个既来之则安之的人,在经历了一切的幸与不幸之后,她改变了很多,少了急躁,多了坦然与担当。
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回 2楼(煤缘) 的帖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