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的温石 发表于 2017-7-7 19:11:33

说好一年不料一生 志愿西行焕发别样光彩

 中国青年网北京7月7日电(见习记者 宋晨 实习记者 王天浩)奉献是用爱心铸成的一道彩虹,是用青春画出的一幅美景。每年的夏天,都有这样一群人远离家乡来到西部,他们热情无私,他们阳光开朗,他们真诚善良,他们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西部计划”志愿者。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是首批“西部计划”的对口志愿服务地区。自2003年“西部计划”项目在巴州实施以来,先后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83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巴州开展志愿服务,在异乡的土地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挥洒着热血。   2004年本科毕业后,耿月霞从河北跑到了新疆,在巴州的轮台县人民医院做志愿服务工作。和耿月霞一样,何笑倬和牟东明也是“西部计划”在巴州工作的志愿者。而他们三人在志愿服务期满后,并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留在了巴州,成为了“永不走的留疆人”。   放弃专升本深造机会 扎根西部书写志愿情怀   何笑倬,2011年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那天,从没生过大病的她突发高烧39.5度,紧急被送到医院输液。   “在距离火车开车还有40分钟的时候,我硬是不顾我妈的反对,把针管拔掉拖着行李就要去火车站。”何笑倬清楚地记得当时因为自己执意要走,妈妈抱着她止不住地流泪,以近乎恳求地语气说:“晚几天走不行吗?等好了再走不行吗?”这是何笑倬第二次见到妈妈哭。   第一次见到妈妈哭,是何笑倬告诉妈妈要去新疆当志愿者。“不是都考上本科了吗?好好把本科读完,在石家庄找个工作不好吗?为什么非要跑那么远的地方去?”妈妈对她的这个选择很是不解也强烈反对。   当时的何笑倬已经专升本考试成功,获得去唐山师范学院读本科的机会。念完本科回到石家庄,以她的能力也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2011年7月,西部计划志愿者在新疆农业大学培训期间的合影。何笑倬 供图   但是“西部计划”对她有着一种神秘而强烈的吸引力。   何笑倬第一次听说“西部计划”,是在她大三时。当时她在听了学姐孙丽倩的汇报并看了讲述她事迹的专题片之后,何笑倬被学姐的西部支教经历深深打动了。   毕业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张贴在学校宣传栏里关于“西部计划”的海报。“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海报上的宣传语又一次让何笑倬心动了。   何笑倬说,也不知为什么,当时看到海报上的标语,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在涌动。   “当得知专接本成功时,也有过犹豫和纠结,我知道去新疆做志愿者工作肯定要比继续念书累得多也苦得多。”何笑倬在人生道路的岔口面前,最终还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了“西部计划”,郑重地在志愿书上签下“何笑倬”三个字。   2012年志愿服务期满后,何笑倬考取了新疆特岗教师,目前在和静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任团支部书记、县教育团工委副书记。   “我不是理想主义者,但我是具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何笑倬把选择参加“西部计划”并留在西部看作是一种情怀,“可能有人对‘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样的时代号召不在意,但是我认,我也始终相信。”   今年2月,何笑倬的女儿王洛遥出生了。她和同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丈夫在和静县买了房、结婚生子,把新疆当成了第二故乡。   “‘西部计划’让我找到了生活的落脚点和人生前进的方向。”何笑倬说,她在新疆找到了能够施展自己本事的工作,也遇到了志同道合的爱人,留疆后的日子过得幸福快乐,安稳踏实,如果没有当年的选择,没有留在新疆,现在的她可能还处在人生的迷茫之中。   志愿工作艰苦繁琐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作为一名医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身穿白大褂为病人就诊,减轻病人的病痛,是耿月霞对志愿工作的期许。2004年7月,报名“西部计划”来到新疆的耿月霞被分配到巴州轮台县人民医院进行志愿服务。   刚开始,耿月霞是在临床一线工作的,但过了半年,由于单位岗位调整,她被抽调到办公室做秘书工作,主要负责日常收发起草文件、打字复印等工作。脱离了病人,日常要面对的是重复繁琐的行政事务,这让她的心里产生了不小落差。

登高的温石 发表于 2017-7-7 19:12:45

  

  2004年,轮台县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合影。耿月霞 供图

  “刚调到办公室的那段时间心情特别复杂,觉得自己特别委屈又感到很无奈。”办公室的秘书工作虽然难度不高,但要是想妥善处理安排好各项繁琐的事务,并做好做精,这让之前从未接触过相关工作的耿月霞常常摸不着头绪,经常犯错误,再加上心里又念念不舍临床一线的工作,耿月霞想到了放弃。

  “在我想要放弃的那段时间,爸爸经常打电话来,鼓励我不要轻言放弃,要在困难前学会坚持,不要忘记当初想要去做志愿者的热情和初心。”耿月霞骨子里也是有不服输的精神,她选择听从爸爸的建议,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我在不断地告诉自己,既然是做志愿服务,就要服从组织安排,到办公室工作对于刚刚毕业走向社会的我,也是一次丰富人生经验的过程。”

  在新岗位所遇到的困难面前,“干一行,爱一行”是耿月霞选择的工作态度,“不要急,凡事慢慢来”是她树立的工作方法。

  打扫卫生、端茶倒水、迎来送往、打字、复印、收发文件、布置会场、写通讯、起草文件……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她把办公室的相关工作都干了个遍。

  在巴州轮台县人民医院进行志愿服务的三年,耿月霞最后也没能如愿调回临床一线岗位,但她处理工作的心态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管工作再难再苦,要始终做到绝不耽误手中的工作,绝不降低自己对于工作质量的要求。”

  耿月霞的坚持和努力也有了收获。2004年到2007年三年志愿服务期间,耿月霞在2004年-2006年连续两年被评为轮台县“优秀大学生志愿者”,2006年7月被评为“2004-2006年度自治区优秀大学生志愿者”。

  “在做好手中工作的同时,我也一直在向领导申请调到临床一线工作。”终于,何笑倬在2008年又重回到了自己向往的临床一线。“当时‘麻疹’正流行,我怀孕挺着大肚子就到了‘麻疹’接诊区开始上班。”

  “所有辛苦、所有汗水都能浇灌出与它等量的青春之花,所有经历、所有历练也都将成为自己走向未来的宝贵财富。”这是耿月霞最喜欢也是她一直以来都坚信的一句话,“换句话来讲,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真诚待人真心做事 志愿情牵新疆“亲戚”

  “小牟是我们的好孩子,更是我们的知心人。”这是巴州尉犁县阿克苏普乡喀尔喀提村的村民对牟东明的评价。

  牟东明是吉林长岭人,2012年大学毕业后参加“西部计划”,2013年志愿服务期满后,这个东北女孩选择了留下,随后参加了自治区公务员招录考试并考取巴州地区选调生。随即,牟东明被分配到了巴州尉犁县阿克苏普乡工作。2014年,根据组织安排,派她到距离乡政府6公里的喀尔喀提村任党支部副书记。

  刚到喀尔喀提村时,从小在城市长大的牟东明不知道该如何开展工作。为了让自己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更好地与群众打交道,她努力学习维吾尔语,天天在村子里走访入户,详细了解各家各户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我看来,融入各族群众是搞好农村工作的前提,只有了解群众需要什么,才能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也才能把本职工作做好。”牟东明说到。

  牟东明把自己当作当地农民的女儿,经常到田间地头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牟东明相信,“真诚待人真心做事,只有自己投入了真情实感,才能够融入各族群众,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

  牟东明家在东北吉林长岭,距离巴州有三千多公里,平均一年只能回去一次。对此,喀尔喀提村的村民们看在眼里也记在心上,大家把这位援疆大学生干部当做自己的家人,平日里对这个东北姑娘格外地关心和照顾。虽远离家乡,独自一人在外,但牟东明在新疆也有了自己的少数民族亲戚。

登高的温石 发表于 2017-7-7 19:13:11

 2016年11月,被调到巴州尉犁县阿瓦提村工作的的牟东明参加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活动,和阿不拉·阿荣成为了亲戚,她在工作手册中记录了许多和阿布拉大哥相处的小事。

  “2016年12月,为了加深和结对户的友谊和亲情,乡政府举办了大型‘联谊活动’。因为要互送礼物,而我又长期在乡里值班,我就去对面商店买了一箱牛奶。每个人见到自己的亲戚都特别开心,阿布拉大哥送了我小花帽和少数民族非常漂亮的围巾。一家人一起迎接新年,这样的气氛实在是太好了。”

  “2017年1月,自从元旦活动结束后,为迎接检查,也没有去家中看望我的亲戚,偶尔在村委会门口或是大街上见面打招呼。今天阿不拉大哥非常热情地叫我去家中吃饭、聊天,给我做了水煮肉和水煮鱼,味道棒极了。得知我要回东北老家,阿不拉大哥全家给我准备了些新疆特产。这种感情无以言表。快回家了,真的有些舍不得他们。”

  “阿不拉·阿荣这位维吾尔族爸爸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新疆人民的热情。”牟东明对自己扎根新疆的决定从不感到后悔,虽然远离家乡,但是因为有了这些少数民族亲戚,新疆俨然已变成她的第二故乡。

  一天志愿者 一生志愿情

  牟东明、耿月霞和何笑倬在志愿服务期满后都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留在了新疆,继续扎根基层,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有许多人会问他们为什么要留下来?回到家乡、回到家人的身边不是更好吗?

  “选择做一件事情不需要回答为什么,重要的是无怨无悔。”牟东明给出了她的答案,她现在十分感激年少的自己选择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她说当初的选择让她体味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到了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实现方式。选择留下来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她不舍得离开,现如今这个决定也带给她在新疆的快乐生活。

  耿月霞在结束服务期后也选择了留下而且经过她的“再三请求”,重回临床一线岗位。“能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用自己的知识为患者解除痛苦,这是我最大的满足。”在巴州志愿服务三年的她说自己已经爱上了这里,她希望能够跟随“西部大开发”的步伐,一起前行。

  “如果说,参加西部计划,是用一年时间,来为边疆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话,那么,选择留下,则是用一生来实现对西部的承诺。”何笑倬说,“‘一天志愿者,一生志愿情’,这句话就是我留下来的原因。” (中国青年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说好一年不料一生 志愿西行焕发别样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