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康:钳工岗上炼成“工匠”
http://p3.pstatp.com/large/2df9000a3e17eae831fc杨卫康在车间里调试机器。
工匠档案
杨卫康,广东东方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二部主管,从事钳工工作已超过26年,技术精湛全面。他擅长解决机加工无法完成的手工精加工和机器维修过程中的疑难杂症。作为一名从生产线上走出来的高级技师,杨卫康用自己几十年的工作回答了工匠是如何炼成的。
佛山新闻网讯 珠江时报记者潘展虹报道 2017年南海大城工匠命名和品牌制造展示活动,经过推荐、初审、复审、审查、公示和区委区政府审定,最终确定了30名南海大城工匠。为大力宣传南海大城工匠立足岗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光辉事迹,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工匠精神,现对30位南海大城工匠开展逐一报道(排名不分先后)。本篇报道的是广东东方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二部主管杨卫康。
他是生产车间的一名钳工,26年来从未换过其他工种。如同钳工在机械装备中的“万能工”,杨卫康是东方精工生产车间内不可或缺的一员。26年的钳工工作经历,使他成为专治手工精加工和机械维修过程中疑难杂症的“专家”,四年内组织参与17项新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转化工作。
专注练就基本功
杨卫康从没想过要离开钳工岗位。“不但要做好,还要一直坚持下去。”
上世纪90年代初,“一技旁身”的谋生指南让杨卫康选择当一名钳工,理由很简单,“钳工是每一个工厂里必须有的。”在生产车间里,钳工要负责加工零件、设备装配维修及制造模具。
进入机械中专后,杨卫康定下了目标:努力学好钳工技能,还要做得比其他人都好。这股干劲陪伴了他整个学习生涯。1995年,他继续参加了成人自考,在机械装备维修的路上将理论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
走出校门后,杨卫康进入了一家国企。作为一名学徒,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断练习基本功:不论拿到手的是什么形状的金属部件,都要会锉削、錾削,还要达到一定的精度。虽然只是每天不停地重复练习,但杨卫康心里总有一个声音:“不论学什么,希望学得比别人好。”为此,他从上操作台开始就专注于此,“只要把锉刀推出去,就能知道手上的工件是磨平了还是弯了。”渐渐地,他的努力获得师傅和其他学徒的认可。
“沉下心来练习基本功,才能真正使技能得以提升。”杨卫康一练就是3年。“只要有钳工站在操作台上,一看他的站姿我就能知道他的基本功是什么水平。”
凭经验破解技术难题
钳工是生产车间里的“万金油”,因为既要懂机械装配,也要会设备维修。在杨卫康的26年职业生涯里,就有16年从事机械装配。“一看机械的结构,就知道其工作原理、操作时要注意的事项等。”
有一次,客户反映购买的大型印刷机出现了套色不准的情况,导致印刷效果不佳。对此,杨卫康首先想到的就是调整印刷机内部大小齿轮的间隙。按照教科书的指引,原本大小齿轮的间隙应该0.06毫米至0.12毫米。然而,经过多次试验后依然失败。
杨卫康没有就此放弃,他沉静下来思考,能不能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打破常规呢?按照这个思路,他组织员工一同参与调试。间隙大是肯定不行的,那就把间隙调得越来越小,但是太小又会增加负载直至卡死齿轮……杨卫康和同事用多年的经验不断调试数值,最终把调整的数值定了下来:0.03毫米。
除了机械装配,杨卫康还会参与新产品组装。当时,东方精工研究设计一款新型粘箱机。按照设计师的设计,粘箱机能够快速粘合纸箱,替代用钉箱机钉箱子,从而提高纸箱的重复利用率。其中,粘箱机最重要的工序就是喷胶系统。而喷胶系统从美国、德国进口得花上几万到十来万人民币。
得悉情况后,杨卫康参与新型粘箱机全部装配、调试工作,并协同工程师研发一套成本仅有数千元的滚胶系统,使整套设备的成本价格下降。最后,这些粘箱机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甚至领先于全球同类产品,公司下半年的粘箱机订单是前一年同期的4倍以上。
2012年2月至2016年12月,他组织参与17项新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转化工作。
盼培育更多技能人才
自2002年加入东方精工当机械装配工,杨卫康一干便是15年。20多年的装配及维修经验,加之全面精湛的技术,如今的杨卫康已经是东方精工里的老师傅了。2009年,他获得钳工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为车间内解决机加工无法完成的手工精加工和机器维修过程中的疑难杂症。
初到东方精工,杨卫康感觉“世界更广了”。“企业平台对个人成长很重要,有平台才有发挥的空间。”杨卫康说,东方精工拥有世界领先的各类机床,让他接触了不少国内外先进的机械零部件,“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了。”渴望学习的欲望从未停歇,他曾每天下午5点半下班后坐车去学校,晚上9点下课后又坐车赶回企业,“时间紧张,往往赶不上吃晚饭。”
26年来,杨卫康从未感到厌倦。“机械装配维修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正因为喜欢这一行,所以我还会一直走下去。”杨卫康在追求自身进步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年轻人。2012年至2015年,他为东方精工培养钳工高级工30多名,钳工技师7名,至今协助培养了100多名员工,成为东方精工中级内训师,每年制定年度培训计划,不断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
接下来,他希望能够建立工作室,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共同改善工艺提高产能。
来源:佛山新闻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