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记初心 夕阳分外红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我把自己的一生交给石油石化,是这辈子最不后悔的事。”7月7日,余世顺谈起荣获中石化集团公司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的感受时说。
中原油田首位全国劳动模范余世顺,在石油钻井一线工作几十年的日日夜夜,始终以“铁人”王进喜为榜样,不惧艰难困苦和一身伤病,甘做“铁人式”的好工人、石油战线的“老黄牛”,为了石油事业无怨无悔。退休后,义务服务邻里,热心公益活动,乐当“服务员”,立誓绝不愧对“全国劳动模范”崇高称号。
给“铁人”徒弟“当兵”
出生于四川南充逢安县的余世顺,1970年从部队转业到江汉油田的钻井队。转业前他曾听说,油田大多野外作业、工作艰苦,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但身为党员的他,面对这一新的考验,当时就向党组织表了决心:“组织上让我去油田,我坚决服从安排。活再苦也得干,工作再危险也得上。”
刚到井队时,领导发给每个新人一套工衣,让老工人带着熟悉井队情况,讲解钻井工艺流程。渴望学习技术知识的余世顺便趁工人们干活时,主动上前帮拿工具、擦拭设备。没几天,其他同伴的工衣还很崭新,他的工衣却已沾满油污。这一切都让老队长桑万旗看到眼里,他欣赏这个转业战士和别人不一样,夸奖他“干得不错”。
与老队长接触多了后,余世顺才了解其是转战过大庆、四川、玉门、江汉油田的“老石油”。在大庆油田,老队长桑万旗是“铁人”王进喜亲自培养和提拔起来的钻井队长,自己等于是在给王进喜的徒弟“当兵”。得知老队长是心中偶像石油“铁人”的徒弟,以及其平日兢兢业业、爱岗守则的工作作风,余世顺对老队长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在部队,我年年是五好战士,当工人我也要当个好工人。”怀揣着美好的向往,他恳求老队长收他为徒,并立志要当一名过硬的“铁人式”石油工人。爱惜人才的老队长对他要求十分严格,让当钻工还不到5天时间的余世顺学扶刹把。按规定,扶刹把是技术经验丰富的司钻和副司钻的活。老队长经常鼓励他说“只要爱学能干就成”,还嘱咐当班司钻要好好指导、严格要求。一名司钻曾对余世顺感慨说:“我当了两年钻工都没摸着刹把的边,像你这样刚上几个班就扶刹把,在咱们队还从未有过!”
老队长的信任,极大地激发了余世顺干好工作的士气和信心。面对钻井工作艰苦的条件和重重困难,他处处以老队长经常提的“铁人”的一段话激励自己:“我们现在吃苦,但能换来子孙后代的幸福,这也是我们石油工人的幸福。全国不知道有多少石油钻井工人,默默无闻地工作了十几年,不怕艰苦,兢兢业业地为石油工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再想一想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艰苦的环境中就被困难吓倒,实在没有出息。”在榜样的影响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下,余世顺进步很快,多次受到领导和师傅们的好评。
多次面临生命之灾
1972年,根据石油部的指令,余世顺转战到胜利油田。正当余世顺和同事们欲为这一新兴的油田发展助力拼搏之时,一场事故却悄然降临。在1973年6月的一次搬迁中,由于拖拉车司机的操作失误,吊装20多吨重的钻机突然向正在钻台上工作的余世顺倒来,来不及躲闪的他和钻机一起从两米多高的钻台上滚了下去,其右脚当场就砸了个大窟窿,鲜血直流。送医院诊断,有4个脚趾开放性脱位,部分趾骨粉碎性骨折。住了20多天的院后,医生告诉他虽然四趾严重脱位,趾节不能恢复原位,但休息一段时间就可以上班。一心牵挂井队工作的他为了尽早出院,一边在妻子的帮助下加紧锻炼身体,一边向医生多次提出出院请求。医生再三叮嘱他:“出院后休息半个月,不能经常走动。”他当时口头答应了,但出院后就拄着双拐直接回到队上。队领导看他身体尚未痊愈,直撵他回家休息。不让上井场干活,余世顺干脆到伙房里帮厨。等伤情一好转,他就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1981年,余世顺随石油会战队伍转战中原油田担任机械工长。自此,其后半生与中原油田结下不解之缘。他把设备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维护,每天都到井场上跑几趟转着圈对机械设施进行维修、保养,消除安全隐患。1982年,他所在的钻井队到文115井施工,其间井场出现一次火灾事故。面对当时井场上空一片火海的危机情况,余世顺想到油罐旁边还有两个氧气瓶,一旦爆炸,油罐、柴油机等重要设备将不复存在。为了不让国家财产受损失,他冒着生命危险一个胳膊挟起一个氧气瓶,把其放置到远离火场的干水沟里。大火烧坏了设备上所有橡胶管线和器件,为使钻具不卡到井里,余世顺没命没夜地干了八天八夜更换元件,其间没脱过工衣,困了就打个盹然后接着干。
同年8月的一天,余世顺又面临了一场严峻的考验。那天,余世顺正在满是油污的水刹车上检修设备,一不小心从离地五米多高的车上摔到了钻台下面,当场休克。送到医院后诊断为腰脊柱严重损伤。此后,每逢阴天下雨,他的腰脊椎就犯病,长时间弯腰干活就疼得直不起腰来,经常彻夜难眠。
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
凭着对“铁人”精神的满腔敬意和执着坚守,在钻井一线打拼了20多年的余世顺,年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连续10年被评为公司和油田的优秀党员,且接连10年荣获公司标兵和油田劳模光荣称号。1984年,受石油战线全体职工的重托,他和河南省的其他代表一起到北京参加了国庆35周年观礼,受到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86年,他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始,他当选七届、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并成为中原油田首位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职工。
谈及这段经历,余世顺回忆说:“回想当年,我作为河南省劳动模范代表之一登上天安门城楼,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是我这辈子都感到光荣的事。为此,我没有任何理由不为党多做些工作,感谢党给了我至高的荣誉!”
1985年,长期以来辛苦忙于工作的余世顺逐渐感到体力不支,且有腹胀恶心、高烧不退的症状。经领导一再催促,他到医院检查发现已到肝硬化中期。由于之前受过几次工伤,加上肝部等疾病,使他一干重活全身“零件”就抗议。不少同事劝他说:“给领导说一下,调到后勤去吧,像你这样四十多岁的老师傅在井队工作的不多了,何况你又受过几次伤啊!”可他心想:“中原油田科技会战刚刚拉开帷幕,前线正需要人。我是个党员,怎能此时离开井队呢?”于是,他硬撑着病痛的身体重新投入了工作,病痛难忍时就吃止痛片、贴膏药。领导和同事们劝他别干重活,他就回应说:“‘铁人’王进喜宁肯少活20年,也要拼命拿下大油田。我这点伤病和‘铁人’相比不算什么。”
无愧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如今,76岁的余世顺虽已退休多年,但他退休不退志,积极为居民义务服务,深受大家爱戴。
1995年退休后的头一个月,余世顺找不到一条合适的路,心情也有些低落。直到不久后的一天,当他看到小区里的志愿服务队,其中有老同志的身影时,他的心情一下子明朗了——原来,他这个老劳模,退休后照样可以发挥余热,他要从事志愿服务这条路!
很快,余世顺就有了新的岗位——楼栋长。这个他自荐当上的芝麻官,虽然没有任何好处,余世顺却乐此不疲。因为,这个芝麻官能够体现他的人生价值,让他继续为社会做点事!从此,长年不在家的余世顺开始经常进东家门入西家户,与居民们拉家常,乐当“服务员”,并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义务为小区里的居民维修家庭用具。
对于余世顺来说,这只是义务奉献的开始。
2003年,余世顺所在的党支部换届,他全票当选为党支部书记。开弓没有回头箭。“我觉得不管从哪个岗位下来,退休后就得为居民做点事。我要做的,就是把支部党员发动起来,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我要努力让党支部成为优秀党支部!”余世顺这一干,就再也没停下来。他像对待钻井一样认真对待自己的新岗位、新职责。深知理想信念对于一名党员的重要性,他决心把政治学习抓实抓好。一辈子与钻井设备打惯了交道,猛然间要写字,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余世顺来说,并非易事。即便写字慢,眼睛花,他还是坚持从学习资料、报纸、杂志等读物上逐字逐句摘抄,把学习资料工工整整地抄在笔记本上。
2009年,《中原服务周刊》发行到千家万户,余世顺主动承担了给党支部老同志送报纸的任务。一年52周,每到周五,余世顺准时骑上电动三轮车“上班”,从站上取来报纸,然后开始一家一户地送。这一干又是8年。
小区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总能看到余世顺忙碌的身影;小区里的健身器材有了毛病,余世顺总能及时维修。他因此被居民们称作放心的小区“安全员”。居民们提起他,总是说:“他真是个热心人,不愧是老劳模!”
听说同在第十社区的宋丽萍成立了自己的爱心志愿服务队,余世顺就像当年坚决要学“铁人”精神那样,坚持学习宋丽萍的志愿服务精神。社区的公益活动,他积极参与;小区的义务奉献活动,他场场不落。
“为居民服务”,就这样成为余世顺退休生活的主旋律。在他的带领下,他所在的党支部连年被评为油田、社区先进党支部。他这个当年的全国劳模,也多次被评为油田“有为老人”、集团公司“四好”离退休职工党员。
他坚持做劳模精神的传承者。退休23年来,他坚持为新党员上入党第一课,为青少年讲述劳模的故事,被评为小区的“一号宣讲员”。“我要承担起有50年党龄老党员的责任!”余世顺说。
第十社区在小区开设了“小讲堂”,余世顺成为“一号宣讲员”,把上级的文件精神讲给小区的广大居民,同时也为离退休老党员发挥作用搭建了平台。为了做好“一号宣讲员”,余世顺拿出当年在井队攻坚克难的劲头,认真啃理论知识。去年,在以“两学一做”为主题的“小讲堂”上,他从自身回忆入手,结合新的要求进行了讲述,场场人气爆棚,掀起了小区党员亮身份、学先进、做表率的热潮。大家都说,他的宣讲既架起了“天线”,又接通了“地气”,说的是“大道理”,唠的是“家常嗑”,非常贴合党员群众的需求。
“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从小就想当一名石油工人的愿望,就得益于父亲。”在余世顺的影响下,他的儿子余红波大学毕业后,迅速成长起来,从钻工一直干到平台经理,2004年开始带队征战苏丹钻井市场。沿着父亲走过的路,余红波先后被评为“海外之星”“青年岗位能手”“十大杰出青年”。看到儿子的成长,看到自己的劳模精神有了传承,余世顺比自己当年当上劳模还高兴。
“余师傅虽然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但是他却将平凡的事坚持了几十年,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干城居民管理区副经理王晓娟说。每年新党员入党宣誓时,都会请余世顺为大家做红色讲述。作为组织者,王晓娟每年都参加,但每次都常听常新。
为了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余世顺还尝试拿起笔,将自己的故事写了下来。2016年,他撰写的《永葆劳模本色》一文参加了集团公司“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征文活动,并荣获二等奖。
谈及未来,余世顺说:“以后,凡是我该做的,我都要带领党支部成员积极去做, 只要活一天,就要为大家服务一天,绝不愧对‘全国劳动模范’这一崇高称号。”
(中原油田 韩学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