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的温石 发表于 2017-7-17 10:48:00

深化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浙江美术馆积极创新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http://imgshuhua.gmw.cn/attachement/jpg/site2/20170717/f44d305ea5c91ad650fc01.jpg  刘墉为小“读画师”们导览http://imgshuhua.gmw.cn/attachement/jpg/site2/20170717/f44d305ea5c91ad650fc02.jpg  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浙江省文化志愿者总队总队长蔡晓春为浙江美术馆流动美术馆合作单位授牌  6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志愿服务条例(草案)》,志愿服务已逐渐成为国家战略,越来越引起关注和重视。浙江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首批示范单位,切实按照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的具体要求,打造学雷锋志愿服务优质品牌。去年以来,浙江美术馆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上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建立更多的社会合作关系,动员艺术专业力量,特别是广泛吸引党员志愿者参与到文化志愿服务中来。进一步深化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涵义和要旨,坚持把文化惠民放在突出的位置,细分公共教育人群和传播渠道,创新拓展美术馆的艺术教育项目和特色公共文化服务。
  招募培训新思路
  开馆以来,浙江美术馆共招募了志愿者1300多名,参与志愿服务项目1100余个,直接服务观众近10万人次。去年来,着力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通过多种渠道招募志愿者,还在各大院校、社区设立宣传站,广泛动员,因需设组、分组招募、培训上岗。在志愿者招募中,十分注重专业性、广泛性和计划性,将志愿者分为学术项目类、实习策划类、儿童教育类、宣传推广类、影像制作类和国际项目类,共6个类别17个小组,志愿者根据自身的专业和特长,认领“题目”,提出实施方案,全面参与到美术馆各项专业工作中去。今年,针对团体参观数量的增加,专门设立导览服务,志愿者查阅资料,编写讲解稿,每周定时为观众提供导览。志愿者中除了高校学生,还有一批来自社会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有退休人士、企业高管、教师、医生等,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65岁,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无偿为医务室、母婴室、展厅管理、藏品管理等提供志愿服务。同时,“浙江美术馆志愿者提升计划”为志愿者量身打造精品课程,通过专题讲座、实地参观培训等方式,有效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到目前,浙江美术馆已经建立了一支较为成熟的志愿者队伍。
  项目合作新举措
  “项目合作”是浙江美术馆志愿服务的特色:鼓励志愿者自主策划、申报项目,美术馆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搭建良好的平台,为志愿者们提供实践机会,实现美好的“艺术梦想”。浙江美术馆每年举办公共教育活动200多场次,其中50%以上的项目由志愿者参与策划和实施。
  浙江美术馆精心打造的“艺游乡里——乡村儿童美育计划”志愿服务项目,在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荣获文化宣传与网络文明组金奖、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艺游乡里”就是由志愿者为策划和实施主体,围绕“乡村”主题,以文化礼堂、乡村中小学、文化馆为基地,主要为乡村青少年群体提供高质量的艺术教育服务。志愿者们深入乡村,结合浙江美术馆藏品特色资源,为乡村小学打造全新艺术教室,设计系列艺术课程,提供免费教具画材;走到浙江乡村的50多个村落,为50名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完成口述史访谈及建立影像档案。在乡村文化礼堂举办一系列乡村艺术公开课,内容涵盖了绘画、雕塑、篆刻、手工、布艺、织染、戏曲等10余个艺术门类。截至目前,有近百名艺术专业志愿者参与了“艺游乡里”项目的策划和实施,累计受益群众达6.2万多人次。
  馆校合作新渠道
  青少年美育是浙江美术馆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在今年的“学雷锋志愿者大会”上,共有29家院校成为浙江美术馆2017年度志愿服务合作单位,涵盖了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在志愿者大会上,还发起了“大美育,小任务”学雷锋大型公众参与活动,邀请1000位浙江美术馆之友和82位新志愿者,认领美育任务,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成为浙江美术馆的“微美育”使者。馆校合作4个月以来,共接待了53所学校的1.5万人的预约参观,青少年参观美术馆的人数较过去有明显增加。
  根据不同的需求,浙江美术馆量身定制切实可行的合作方案。对于大学生,充分调动发挥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与浙工大外语学院合作建设英文网站,140位师生志愿者已翻译完成81万余字;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创立“艺术共同体”计划,招募实习策划,举办多个艺术门类的讲座、工作坊及展映等活动,收获了一批忠实的“粉丝”。对于中小学生,在积极引导参与美术体验的同时,也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服务社会,参与志愿服务。对于幼儿园,吸引他们经常性到美术馆参观学习,由志愿者导览讲解,从小就打开美育的心灵之窗。
  拓展互动新体验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浙江美术馆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空间,以自主策划为重点、品牌项目为依托、社会参与为途径,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品质。听讲座、看话剧、体验教育工作坊、欣赏艺术电影、与艺术家面对面甚至一起创作……浙江美术馆已有“新年祝福”“女人月影” “动画季”“夏季名师讲堂”“实验场”“设计界”“艺游乡里”“广场发生(声)”八大类品牌项目和20多种活动类型,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
  今年,更加注重“内外结合”,经常性地把美术展览送进校园、社区。如“浙江美术馆藏杨可扬藏书票展”分别在绿城育华实验小学和实验中学展出,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我的藏书票”,深刻体会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反映生活的本质。为了更好地展现治水成果,普及治水知识,浙江美术馆特别策划了“水的肖像”青少年互动特别计划,与杭州小学合作,组织百余名儿童进行主题绘画,了解劣V类水的基本情况及危害,以孩子的眼光和双手去描绘浙江“五水共治”的美好景象。在今年的“书卷江山——刘墉作品展”中实施了“读画师”人气大赛,与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等9所中、小学合作,由近200位中小学生担任“读画师”,让他们做一回展览导览的“专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扩大宣传,提高社会效应,分享读画心得。这次活动获得了22万多人次的关注,最终评选出了10位人气“读画师”,不仅培养了青少年的美术兴趣,也提高他们志愿服务的意识。
  区域合作新途径
  为了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的民众,浙江美术馆通过田野调查,收集、整理乡村艺术及教育机构开设艺术课的基本情况,形成《利用乡村文化礼堂推广特色美术教育活动的可行性报告》。“艺游乡里”系列志愿服务项目已经衍生出“艺术教室”“乡村艺术公开课”“流动美术馆”“流动影像站”等多个志愿项目,并不断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和加入。截至目前,已在全省10个地市设立了14个“流动美术馆”,初步构建了乡村公益志愿服务项目的基本布局。
  今年,重点实施“乡村文化礼堂志愿服务计划”“儿童疗愈志愿服务计划”。与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合作,招募文化志愿者,独立策划乡村儿童美育课程,通过前期走访、组织艺术公开课、课程在线视频以及乡村调查报告等方式,介绍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亲身体验扎根于本土的艺术魅力。积极开展县域合作,推动“流动美术馆”走入10所乡村文化大礼堂。“儿童绘画心理疗愈项目”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通过绘画来解决青少年的心理成长问题。上半年已经完成了2场ART LAB儿童实验室儿童心理绘画疗愈培训工作坊。暑假期间,志愿者们将赴新疆儿童村开展绘画心理疗愈活动,将绘画艺术与儿童心理治疗相结合,引导孩子们自由表达内心情感,达到情绪宣泄、心理疗愈的效应,同时也起到了激发想象力、创造力的效果。活动最终研究成果将在SOS新疆国际儿童村和浙江美术馆以展览的形式呈现,呼吁社会各界把更多目光投向儿童心理成长,让大家一起来呵护儿童的美丽心灵。
  发挥党员先进性作用
  浙江美术馆按照“党建统领全局”的工作思路,切实把服务大局和服务大众、党务工作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抓好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意识,专门设立“共产党员志愿服务岗”,义务进行导览、讲座、指导美术体验活动。组织全体党员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开展志愿活动,推动社会美育向纵深发展。今年来,浙江美术馆与嘉善县开展合作,培训120名乡村文化宣传员,扩大“流动美术馆”志愿者队伍。这些文化宣传员与浙江美术馆党员结成对子,点对点帮扶,加强专业知识培训,着力培养有知识、有专业、有才干、有能力的全面型志愿者人才,而这些文化宣传员将回当地策划实施10个以上的展览活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浙江美术馆将改变以往单向的输出供给,从源头改善文化志愿服务的品质,通过党员帮扶、组织培训等方式,让文化宣传员全面了解美术馆展陈策划和活动组织的各项流程,再回到当地组织展览进文化大礼堂,切实做到扎根基层,为乡村百姓服务。
  (作者为浙江美术馆副馆长)
(中国文化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化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浙江美术馆积极创新志愿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