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品《清贫》百感交集
在开展建党86周年活动之际,重新打开了方志敏同志1935年5月26日写于囚室的《清 贫》一文,细细品读,百感交集。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一个经手数百万元的共产党高级将领,所有的财产只有一只表、一支自来水笔、几套旧的汗褂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正是因为这可贵的“清贫”,共产党才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瓦解了西方帝国主义妄图颠覆社会主义中国的种种阴谋企图。这种精神将几亿人紧紧地聚合在一起,以心灵的力量构筑了一道道铁壁铜墙。
清贫不同于穷。穷是一种生活状况,一种物质的失陷,而清贫则是一种人格的操守,一种意志的坚守。“穷”在人们的意识里总是和无奈、困顿、颓废等消极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而清贫却是积极向上的,是对膨胀物欲或者恶欲的蔑视;从某种意义上讲,清贫是高尚的生命境界,是贤者智者圣者的修养,是精神的磨砺,造就人格光彩。
甘守清贫的人必然是纯粹的人,是与媚俗和奴态格格不入的。富贵往往淹没人扭曲人,而清贫却可以造就人。林则徐同志终生不置财产,有人问他拿什么留给子孙。林答曰:“若子孙有能,遗财有何用?若子孙无能,遗财又有益?”诸葛亮一生为相,被后主尊为“相父”,身居高位肩负重责却清贫自守,相映着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胸怀,成就“感天地泣鬼神”的一生。周恩来同志的一生可谓清贫的一生,他逝世之日,联合国正在日内瓦开会,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立即倡议破例给他按国家元首礼仪降半旗致哀。秘书长的倡言中有这么一句名言:“哪一国的总理能够一生担任重职而不置一份财产?”这“请贫”显示的是一个真正共产主义者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英雄气概。
中国古代读书人分“仕”和“士”。仕者一心求功名和富贵。而士者,是“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者,他们为国为民任劳任怨不谋私利。
清贫就像一泓清纯的潭水,照见自己也照见别人。清贫能让人冷静、让人淡泊、让人思考、让人纯洁。
作者: 吴红印
回复: 重品《清贫》百感交集
说的真好,语言也不错.每句话都说的那么哲理.我太喜欢的这样的语言了.穷是一种生活状况,而清贫则是一种人格的操守,仕者一心求功名和富贵。而士者,是“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者,他们为国为民任劳任怨不谋私利的人。说的好,吴红印,你真棒!
牛士红 清贫分书生的清贫还有为官的清贫,作者笔下应指为官的清贫了,现在为官的清贫几乎已是凤毛麟角,如果多一点清贫,又何来高薪养廉一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