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 岸 往 事
来源: 中国石化报作者: 封宇平久居江南的河岸,太知道雨的绵绵密密,蓄积着泛滥的暗流。对很多流域而言,河流的洪水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是新沃土孕育形成的动力。
在河边居住,就注定有某种风险。很多母亲在这河里,失去心爱的孩子,我甚至亲眼看到一个同龄的男孩溺亡。我的母亲,在她长子12岁的时候,承受了悲伤的丧子之痛。当时次子两岁,灾难过后的第九年,我才出生。如果把生命比作河流,那么母亲就是某种意义的河岸,承受洪水多次冲击、泛滥,依然坚守在这里,守护着孩子。
母亲一辈子从事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在我的印象中似乎从来没到河里游泳。但一次深夜,为了救一个企图自杀的女孩,她勇敢地跳入河流,和见义勇为的邻居一起把女孩救上岸,还为女孩弄来干衣换上,耐心开导,如同教育自己的学生,直到女孩放弃自杀的念头。当时,我不明白母亲的勇气从何而来,我看到黑暗的、冰冷的河水,看到手电光照射的营救,躁动的人们;又似乎看到不再沉默的河岸,活过来的河岸。吞噬过生命的河流,竟然让母亲完成特殊的洗礼。失去一个孩子是悲痛的往事,救回一个孩子是当下的紧要——这或许就是她敢于下河的理由。
次日,在床头睡眼惺忪地听到母亲和父亲在谈论,假设当年如果发现及时、营救及时,他们不会在邵水河里失去那个孩子。河流没有想象的那么深不可测,水流也不是汛期那么急速,甚至水草也并没有那么纠缠下河人的双脚。那个年代的人们,还不会冷漠到见死不救。
我和父亲有一年去给奶奶挂青,回来后,母亲只轻声问了父亲一句:“你去看了我们孩子的墓没有?”奶奶的墓碑是后来补立的,而那个12岁的孩子一直没有墓碑。
无论如何规劝孩子不要偷着下河戏水,河岸的居民,还是时不时要承受悲剧的发生。那个深夜自杀的女孩能幸运获救,在当时没有路灯的河岸,有人能发现河里的异常,现在想来都是一个奇迹。多少年过去了,或许这个女孩也做了母亲,是否坚强而幸福地活着?
出于安全的考虑,我被要求不能下河洗澡,就是跟着哥哥姐姐去河里,也只能在严密保护下坐在汽车内胎圈上漂浮。我没有去触碰父母内心的伤痛,尽管向大姐姐和哥哥学了点皮毛,能够在水里自保不会遇险,但不能像他们一样横渡河流。尽管如此,和同学泅渡去资江中心的桑叶洲采桑葚,和同事到绥宁黄桑玩漂流,对我来说都是真实的探险。
大约是1975年夏天,我目击儿时的玩伴从邵水桥边溺水,只剩下举起的两根手指随水漂流向下。自己没有能力去营救,只能大声呼喊,停在码头边卸砖的船工及时拦截了那个溺水的男孩,将他救了。男孩家长对船工的感谢费只有两毛钱,河边的人们都说这也太少了。事后母亲表扬我呼救做得对,她紧紧抓住我的小手,似乎怕我也被河流卷走。
邵水的河岸慢慢演变成现在的邵水西路。老屋拆迁了,最近开的比萨店恰好在老屋的原址上。永远消失的槐树,再也没有盛开雪白的花朵,就连母亲,也离开了她久居的河岸,去到生命之河的彼岸。看到加速奔流的河水,就想到母亲救人的时刻,其实她应该一直遗憾自己当年远离家庭,在邵东的乡村学校教书;遗憾自己不在溺水现场,不能挽救孩子的生命。用我的出生,医治父亲的伤痛,生命就是这样子延续的啊。母亲,就是这样用生育的奇迹,用自己的柔弱、坚强、坚韧,在悲痛的河岸上继续生活;最后也在这河岸上,默默离开,如同流逝的河水,没有任何浪花。
我特意到新宁的扶夷河岸散步,如同时空穿越的邵水河岸,有同样的吊脚楼,有高大的槐树,矮矮的篱笆,盆栽的花朵和稀稀疏疏的蔬菜。在河边街散步,如同在老屋的周围,熟悉的河水腥味,久违的槐花清香,浑浊的河水预告汛期和洪峰必来。突然感觉居住河岸的是勇敢的群体,静静安置的龙舟,每年会到端午竞流。把悲剧当秘史的河岸居民,多少是上岸改业的船夫渔家?见证过昔日码头经济的繁荣,承受人间变迁的淘洗,河上木排和白帆船的消失,因污染再也没有游泳的少年。一切似乎都发生过,也可能根本没有发生。
河岸注定是一本生命的史书,河水无情地流逝,有情的人们试图攫取一朵生命的浪花,就像我这样,静静地站立在河岸,重温河岸的往事,思念母亲,或捡起小石子,在河面打出跳跃的水漂。 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赵老师太给力了! 祝赵老师周四快乐!
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对专页的支持!回 2楼(煤缘) 的帖子
白老师太给力!赞一个!回 3楼(煤缘) 的帖子
问好白老师!周五快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