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6期投稿(投稿)】“麦克风组长”的台前幕后
从事广播电视工作很风光,但看似轻松的劳动背后却是繁重和忙碌、是成年累月的付出,经常是大家在休息时,她却在上班,大家在上班时,她还在工作——“麦克风组长”的台前幕后
□王建
“职工同志们,早上好……”划破了寂静的黎明;“职工同志们,明天再会……”结束了一天的喧嚣。她的家,和办公室只有10分钟的距离,但她却常常不能享受港湾的温馨。在一天天的忠诚坚守中,她的理想化做了对9000余名煤矿工人美好的祝福。
今年46岁的杨晓虹,现在兖矿集团东滩矿宣传科工作,从事新闻工作21年,担任广播电视组组长17年,先后荣获集团公司“三八”红旗手、十佳巾帼职工、十佳青年记者等荣誉称号,被大家称为“麦克风组长”。“我没有觉得自己台前有多么风光,我只是离不开这个熟悉的岗位而已!”5月4日,节后上班第一天,在杨晓虹忙着录制矿“五四”专题节目的间隙,笔者利用半小时的时间采访了她。
铁城未曾想到的基层播音员(小标题)
1996年4月1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播音员铁城来东滩矿采访,听到东滩广播站的广播节目后,欣然提笔为杨晓虹赠言:东方之滩映彩虹!能得到中国播音界老前辈的如此赞赏,杨晓虹兴奋不已……
198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把19岁的杨晓虹推到麦克风前一个完全陌生的播音领域,凭着良好的普通话基础和甜美的嗓音,她很快进入了角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东滩人就是在她甜美的问候中睁开朦胧的睡眼,又在温馨的告别中回到温暖的家。
在话筒前已得心应手了,但杨晓虹逐步领悟到:照本宣科只能给人一种泛泛而谈的感觉;如果能让职工产生身临其境的“心理共鸣”,才是基层新闻工作者应尽的职责。第一次下井,她汗流浃背、狼狈不堪,但对矿井、矿工的工作和生活却感悟了很多很多。从那以后,大家经常看到她发自现场的报道:“各位观众,我们现在是在800米井下的××××工作面为您做现场报道……”三天两头下井来,她走到了矿工的心坎上,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男人世界里的女记者”。
1987年,儿子呱呱坠地。产后3个月,杨晓虹便回到了那魂牵梦萦的播音台前。干上这个上班有点,下班没点的工作,每次起床亲吻儿子那熟睡的小脸,心里总是一阵阵酸痛。杨晓虹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早晨,邻居小李用急促的电话告诉她:“你家的孩子站到窗台上了!”看着正在运行的设备和播放的广播,杨晓虹急得团团转。早上的广播结束后,一路小跑回到家中。原来儿子一觉醒来找不到妈妈,打不开门,急得爬上了阳台的窗户。看到儿子浑身冻得全是鸡皮疙瘩,嗓子哭哑了,眼睛里全是恐惧和孤独,杨晓虹抱着儿子痛哭一场。
杨晓虹的丈夫在掘进工区工作,由于井下特殊的工作环境,一个班在井下呆的时间不少于12个小时。两口子经常打不着照面。丈夫累得精疲力尽回到家,看到冰凉的灶台、空空如也的厨房,想发火都找不到人,只能闷闷作罢!好不容易两口子见上一面,但是看到杨晓虹那疲倦的身影、憔悴的面容,丈夫欲言又止……
1989年底,东滩矿投产在即,需要制作第一部电视专题片,矿领导决定让杨晓虹配音,为了不辱使命,杨晓虹骑自行车跑到十余里路外的鲍店矿电视台去学习。那时正值三九,冬寒料峭,她顶风冒雪,脚冻麻了,手冻得几乎握不住车把。就这样,东滩矿的第一部电视专题片面世了,杨晓虹和她的伙伴们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东滩矿电视台成立的最初几年间,每年的除夕之夜杨晓虹都和伙伴们一道深入到800米井下,和矿工们共度除夕,用热情、用身心记录着矿工们的生活,却把热乎的年夜饭和温暖的小家抛在了脑后。她只想扎扎实实地工作,不曾想得到了矿工的认可和铁城老师的赞许。
“与病魔抗争,我的生命得到升华”(小标题)
命运最会捉弄人。1986年,正当杨晓虹喜爱的事业渐入佳境的时候,过敏性哮喘已开始影响杨晓虹的播音。她把病历悄悄地放进抽屉里,又遵照医生的嘱咐开始服用含有激素的脱敏药物,为了不放弃自己喜爱的播音工作,长时间服用有时甚至超剂量服用含有激素的药物,使得她的身体渐渐发胖且呈现出某些不适。1995年,杨晓虹被确诊为双侧股骨头坏死症——一种不是癌症的顽疾。医生说,这是一种暂时无法治愈的疾病。为了自己的事业,她选择了保守疗法。当年冬季,在北京治疗3个月以后,杨晓虹怀揣着残疾证架着双拐从北京火车站上车,得到工作人员的一路关照,虽然性格坚强,杨晓虹还是落泪了:一是感动于人间的真情;二是感叹自己是否还能回到自己留恋的岗位。
按照医生的忠告:即便是保守疗法,按常规也应该卧床休息半年,靠药物延缓和阻止病情发展,双腿尽量不要负重,更不能爬楼上梯。“难道就这样激流勇退?”回矿的第三天,杨晓虹丢下双拐又像往常那样继续上班了。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需要经常加班延点,在电梯停止运转时,从一楼到九楼的138级台阶,对常人来说或许是一种锻炼,而对她来说是一种肉体的折磨和毅力的考验。
1999年时逢矿庆十周年,新闻中心接受了一项长达60万字系列出版物的编撰工作,作为主创人员,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杨晓虹除了完成正常的播音、编辑工作,还要超负荷的运转,不仅要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还要核实校对有关数据,经常奔波于办公楼和印刷厂之间,特别是最后校对装订的关键时期,每天下班以后,她都要盯在印刷厂,22天的接触,印刷厂的职工虽然了解了荧屏前后的她,但是,大家并不知道此时此刻杨晓虹正以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与病魔顽强地抗争……
一些细心的人发现,他们尊敬的“杨播音”走路时腿有点拿劲,感到费解。但是当他们知道杨晓虹因为疾病的缘故时,不由得都竖起了大拇指!矿领导考虑到杨晓虹的身体原因,几次要为她调整清闲舒适一些的工作,因为太热爱自己的事业,她婉言谢绝了,杨晓虹对领导说:“与病魔抗争,我的生命得到升华!”
“学无止境,我的生命充实而快乐!”(小标题)
“花无百日艳”,尽管杨晓虹非常留恋电视播音、主持工作,但是,由于身体条件和年龄原因,她不得不退出荧屏,由幕前转到幕后,继续从事心爱的新闻事业。
每套编辑机的前面都有数十个按钮和开关,后面又有几十条连线,错选和误接都会影响正常的工作,许多初涉电视工作的人都望而却步,杨晓虹也曾经徘徊过,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赋有挑战性的编辑和节目制作工作。
几个月的时间,“半路出家”的杨晓虹初步掌握了操作技能。随后,一连串的节目给观众一个个惊喜,也让同行瞠目,从纪实性专题节目《360行》到《兖矿文明公约》公益广告的制作;从音乐电视《情注矿山》的拍摄到电视散文《在男人世界做女记者》的播出,杨晓虹和她的伙伴们送给了人们一次又一次的艺术享受。
向来对电视节目质量要求甚高的中央电视台,收到邮寄给他们的专题节目《东滩人》和30分钟板块栏目《中华大地》后,只字未改、顺利通过审查,及时安排播出,显现了杨晓虹的播音技巧和业务的娴熟,令她备感自豪,
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杨晓虹参与播音、制作了百余部电视专题片以及大型文艺演出、各类大会的转播录制工作,其中许多电视专题片曾在省、市电视台和美国斯科拉电视台播出。
近年来,杨晓虹编辑的广播稿件上万余条,编辑制作的电视新闻8000余条。系列报道《东滩模式和东滩速度》荣获中国煤炭新闻奖系列报道一等奖,制作播出的广播通讯《平凡的生活》获全省企业广播电视节目专题类二等奖。 主人公是我尊敬的老大姐,作为煤炭企业科室部门一个小组长,她很知足,她很快乐。劳动的价值对于她来说,就是自己快乐、同事满意、家人幸福。再有几年就到知天命年纪了,大姐说,她每日都很充实,因为这个岗位,因为这些亲如兄妹的同事。
我应该写这样的人,应该尊敬这样的人,今天是五四青年节,祝福所有这些任劳任怨、心态青春的普通劳动者们:好人有好报! 顶!!! 支持这类稿件
支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