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硕御月 发表于 2010-5-5 18:18:26

我国贸易顺差情况被严重高估

  最近几年来,中国贸易顺差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对于这种贸易顺差的构成,却存在不同的解读。近日,中国权威研究机构专家表示,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加工贸易。

  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后大规模引进外资,尤其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随之而来的是贸易顺差的增长。事实上,中国贸易顺差的问题被夸大,国际贸易被“伪装”。

  “数字中”的中国贸易顺差

  进入新世纪以来,从数字上看中国的贸易顺差可以说非常惊人。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从2004年5月以来到今年3月份,中国有70个月中存在贸易顺差,直到今年3月份才以贸易逆差终止了这个局面。
  据挪威媒体援引《经济学人》杂志报道,2009年世界各国贸易顺差排名中,沙特阿拉伯排名第一,顺差额1.33万亿克朗;中国排名第二,顺差额1.23万亿克朗;排名第三至五位的国家分别是德国、俄罗斯和爱尔兰。

  而这个排名的背景是,2009年全球经济仍处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在此背景下,中国的贸易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出现一度萎缩的局面。

  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2009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2009年全年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同比减少34.2%。即使在贸易顺差同比减少34.2%的情况下,中国的贸易顺差也在国际权威媒体排名榜中荣登“榜眼”位置。

  从2004年5月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一直非常活跃,一直到2008年11月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才终止了外贸快速增长势头。但到2009年3月,中国外贸开始企稳回升,8月份确立了回升趋势。2009年12月,中国进出口同比增长32.7%,环比增长16.7%,月度进口值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月度出口值也列历史第四高位,保持了加速复苏趋势。海关总署认为,经济刺激政策效果显现。

  引人注目的是,尽管中国2009年贸易顺差大幅下降了30%以上,但是出口仍旧保持了12016.7亿美元的规模,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然而,专业人士分析,相对于德国来说,中国还生产许多低价商品,在经济衰退期,这些低端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相对稳定。

  被“伪装”的世界贸易

  虽然从数字上看,中国的贸易顺差情况是令人惊奇,但如果从当今世界贸易的情况及中国外贸构成来看,中国的贸易顺差情况被严重高估,被有意无意地夸大。

  首先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外贸贡献率相当大,在贸易顺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低端制造业就迅速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由于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及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自然而然成为发达国家低端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和低端制造业的生产基地,跨国公司纷纷来华。

  中国贸易总额里,加工贸易比例超过一般贸易,2005年分别是6905亿美元和5948亿美元,2006年分别是8318亿美元和7495亿美元,最近数年比例大体相当。总体上看,在中国贸易构成中,加工贸易占总贸易超过50%,外资企业占贸易总额比例超过50%。

  中国贸易结构里加工贸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占50%左右,还有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的比重是58.5%。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FDI)保持了大约每年五六百亿美元流入规模。加工贸易本身就意味着顺差,因为进来的产品通过在中国加工以后再出去,必然是出口的价值高于进口的价值。而事实上,在这个过程中,留在中国本土的仅仅是有限的“加工费”,就是低廉的人员工资,而大多数利润都是跨国公司赚取的。

  跨国公司到中国办企业,减少了中国对于国外商品进口的依赖,于是进口减少;跨国公司利用中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在中国加工产品再出口,因此导致外贸数据上出口额在扩大。

  中国低端加工产业是产业的主力军。跨国公司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从事加工产业也是不争的事实,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通过加工贸易获得了绝大部分利润,中国仅得到少量的加工费。上海海关的一项实地调研表明,中国生产的惠普笔记本电脑出口到美国后,市场售价约为1000美元,其中美国公司在销售环节就获利169.6美元,中国加工企业得到的加工费仅30.3美元,只占售价的3%。

  中国海关总署署长盛光祖认为,外商投资导致的出口膨胀和进口替代,是我国贸易顺差形成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导致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顺差大量转移到中国。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家对本报记者说,中国贸易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中国出口退税政策鼓励出口商虚假出口或虚假高报出口额,鼓励进口商虚假少报进口额(出口产品之进口原材料部分,计算免退税额时,先要扣除,出口商自然有虚假少报进口额的强烈动机)。国内伪造增值税发票、骗取出口退税的案件屡见不鲜,经常数额巨大,显示虚假出口现象严重。虚假出口很难有准确数字,只能推测。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数字,“十五”期间,国家总的退税金额高达11944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超过2200亿元。粗略估计,约有近90%的出口享受了免退税待遇。假若其中有10%是虚假出口,那么,仅此一项,虚假出口或虚假的贸易顺差就高达900亿美元。

  专家分析,即使不考虑骗取出口免退税的虚假出口(这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般而言,进口商也会虚假低报进口额,因为关税主要都是依价按比例征收,进口商虚假低报的动机强烈。实际上,在历史中,美国商务部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当时的美国国际收支专家就认为:贸易顺差国家的贸易顺差被夸大了。此外,由于贸易双方对进出口货物的计价方式有别,所以,中国计算的贸易顺差往往会小于美国计算的相应的贸易逆差。

  另外,中国贸易顺差的存在,还存在统计口径的问题。

  人民币汇率稳定有利世界经济

  中国贸易顺差的存在,相应地涉及到汇率问题。一些国家认为中国贸易顺差的存在是人民币汇率造成的,因此对中国施压人民币升值。然而,事实充分说明,人民币汇率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影响并不大,中国贸易顺差的存在根源在于跨国公司,在于中国加工贸易产业。

  专家认为,中国贸易开始出现顺差并逐年扩大,是全球产业分工的必然结果,与人民币汇率政策没有直接关系。中国政府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是重要原因(比如出口免退税),但不是关键力量。关键力量是推动全球产业分工的动态比较优势。有人将中国的贸易顺差归咎于人民币汇率政策是忽略事实。

  从理论上分析,汇率变动与出口产品的相对竞争力或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经济学数百年的研究,有肯定的结论:汇率变动短期或暂时的确可以稍微改变贸易收支,却不会对贸易收支产生重大乃至根本性影响。理由在于:其一,汇率若贬值或升值,其他价格会相应改变(如工资、原材料价格、土地、厂房、设备价格,等等)———贬值会导致本国通涨,升值会造成本国通缩。所谓暂时或短期有影响,是因为这些价格之变动有滞后(所谓价格刚性也)。其二,汇率之升值或贬值,会改变财富分配———升值让持有外币计价资产的人(比如今天持有美元资产的中国公民和企业)受损,贬值则相反。财富效应自然影响进出口需求。上述两个因素加起来,汇率升值是否减少贸易顺差,汇率贬值是否增加贸易顺差,就不是那么一目了然。

  事实也印证了上述理论的正确性,例如,从70年代开始,德国马克(后来是欧元)和日元均相对美元大幅度升值,但两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或经常账户顺差有增无减(尽管近几年增速放缓,数量依然巨大)。2006年,日本和德国经常账户顺差分别是1670亿美元和1130亿美元。数据显示,2008年7月到2009年2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14.5%。而在此期间,中国外贸出口下降16%,但是进口只降低了11%,顺差减少了1020亿美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国贸易顺差情况被严重高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