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今朝 发表于 2017-7-27 22:07:35

最是书香能致远——记鲍店矿退休职工姜念斌、徐素华夫妻(7.21)

http://www.ykjt.cn/xwsx/pic/attachement/jpg/site6/20170720/d4bed9ce8ffc1ada45c358.JPG你写书法我研磨、你作诗词我诵读、你去旅游我陪同、你跳舞来我吟唱……好一幅温馨浪漫的画面,好一个令人羡慕的“天仙配”。这对恩爱的“鸳鸯鸟”,就是鲍店矿退休职工姜念斌和徐素华夫妇。他们俩都是文革时期的中专生,他们因诗书结缘,已经携手走过50年。一路走来,两个人相濡以沫、从不寂寞,因为,他懂她的坚持,她懂他的追求。   
笔墨耕耘怡晚年走进姜念斌和徐素华夫妇家中,一副清新飘逸、龙飞凤舞的书法作品展现在眼前,让人顿感神朗气清。客厅里除了笔墨纸砚,还摆满了各类书籍,充满了书香和文化气息。
这幅书法作品的作者就是姜念斌,他从小就喜爱书法。但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只能把书法当作兴趣爱好,没有深入研究。直到1996年退休后,姜念斌才真正有时间、有条件研习书法。多年来,每天坚持练字成了他的必须课,他常说,“如果不练上几笔,就感觉这一天少了什么似的”。
学习之初,姜念斌买了各种名家字帖,从唐诗入手,对颜真卿、欧阳询等大家的手迹逐一进行临摹,从楷书到隶书再到篆书,几乎每种字体都习练过。在临摹的同时,老人家还从各方面吸取“营养”,只要听到哪个地方有书法展,都风雨无阻地跑去参观。他还报名参加了集团公司老年大学,有了“名师”指路,加上自己较高的悟性,渐渐地从一个书法门外汉变成了“内行”,被鲍店矿聘为老年大学书法老师,并担任该矿书法协会会长。
姜老的书体方正浑厚、茂美圆润,有古朴苍劲、雄浑大气之神韵。经常有人慕名前来拜师、求字,姜老每次都是有求必应。2016年春节,矿上又向往年一样邀请他写对联,他当时正值身体不好,但还是忍着病痛写了2000多幅字,送给了全矿职工家属。
姜念斌的朋友都认为,他的字与其为人一样,博学守正、德威并重,字里行间可见精神气韵。“书道之妙,妙在字外”,姜老多次感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需要写字的地方越来越少,但书法是国家的艺术瑰宝,需要传承下去,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学习它、研究它”。
http://www.ykjt.cn/xwsx/pic/attachement/jpg/site6/20170720/d4bed9ce8ffc1ada45c359.jpg腹有诗书气质华“昔日蓼洼烂泥滩,而今高新换新颜”、“寒食祭扫寄相思,追根溯源不忘祖”……很难想像得到,如此慷慨激昂的诗句,出自徐素华这样一个柔弱的花甲老人笔下。
徐素华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才女,“从事文学创作”是她从小埋在心底的梦想,上中专时就经常到县里图书馆看书,有时一看就是一天。结婚以后,迫于生计很少有时间进行创作,但她一直坚持“挤”出时间看书学习,并养成剪贴、摘抄的好习惯。
直到退休后,孩子们也都成家了,她才有了闲暇时间,也终于拾起了学生时代的文学梦。她每天都坚持听“百家讲坛”、诗词视频讲座,朗读古代和现代诗词、优美散文,并加入“每天解读一首诗”、“父母学堂”等微信交流群,享受着文学带来的无尽快乐。
“写诗作文,乐中有苦,乐大于苦,其乐无穷”,这是徐素华多年来的真实感受。有时,为了一个词,要数十次地查看词典、翻阅资料;有时,为了一句诗,要数个字、数个词反复比较,直至合适为止;有时,为了写出一篇满意诗词,她茶饭不思;有时,睡梦中脑里突现出一句好诗,她立刻披衣挥笔……2016年以来,她创作了近百首诗、20多篇散文,不少诗词在报纸书刊上发表。“其实,我也写不出高深的诗词,都是自我消遣罢了”,谈及诗歌写作,她谦虚地说,“经常动脑,脑子才越用越好,只要身体还行,我就坚持下去。”
徐素华还是个“刺绣达人”,年轻的时候刺绣技艺就远近闻名,亲朋邻里谁家结婚、孩子出生,都到她这儿讨要刺绣作品,图个幸福美满、健康长寿的好兆头,如今虽然不流行刺绣了,但徐素华还在坚持做,她说:“刺绣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也是我一辈子的爱好,我希望能把这个技艺传给我的孩子和更多的人。”在她的熏陶下,全家人都关注刺绣文化,女儿、儿媳妇闲暇之余也做起了刺绣。
http://www.ykjt.cn/xwsx/pic/attachement/jpg/site6/20170720/d4bed9ce8ffc1ada45c35a.JPG学习路上“比翼飞”“这个‘春’字如果写小一点,再加些细笔,整幅作品就会更清秀些”、“这一行字间距有点小了,给人感觉不大气”……多年来,姜老每写完一幅字,都让老伴先点评,老伴的“慧眼”与建议,让他心服口服。让姜老一直感动的是,老伴只要出门,见到书画就用手机给他拍下来,碰到价格合适的就买给他,老伴的支持和鼓励不断激发起他习练书法的动力。
其实,徐素华也一直感激着姜老,因为每当自己完成一个作品,姜老是最忠实的第一个读者,“自己写的东西有啥不合适的,往往自己感觉不到”,徐素华满脸欣慰,“老姜提的意见总是很准确”。
创作源自生活,“书海徜徉,亲近自然”成了姜念斌夫妇最大的乐趣。孩子们每周轮流带他们近郊游,遇到假期就去远点的地方。每次旅游回来,姜念斌夫妇就开心地交流感受,徐素华挥笔创作诗歌、写游记,这些作品也都成了姜念斌的书法内容。
姜念斌还建立了一个家庭微信群,分享着各自工作、生活中的新鲜事,一起讨论好书、好文章,群上每天都热热闹闹的,大家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提高。
“文化”浸润“家风”。在姜念斌夫妇的潜移默化中,子孙们都喜欢学习、爱好广泛,也都学业有成、事业成功;婆媳、姑嫂关系十分和谐,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无不羡慕和称赞。(林红)  
http://www.ykjt.cn/xwsx/pic/attachement/jpg/site6/20170720/d4bed9ce8ffc1ada45c35b.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最是书香能致远——记鲍店矿退休职工姜念斌、徐素华夫妻(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