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葱岁月走到中年
作者胜利滨南王爱华80年代初期,姐姐职工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马坊农场中学担任小学英语教师。当年姐姐刚20出头,她一米68的个头,皮肤白净细腻,一脸的稚气,烫着乌黑卷发,清秀儿脱俗,姐姐说起话很温柔,她总是满脸带着笑,笑起来和百灵鸟一样清脆悦耳,被当年那些调皮的孩子们叫成“笑笑”老师。
马坊学校距离滨州市70多里路,位于沾化区域,是滨南采油厂职工家属的驻扎地,也是第一所职工子弟学校。当年这个学校有来自农场三个村的家属(为便于管理,当年马坊农场的家属根据职工工作单位划分,家属们分别住在一村,二村,中心村,学校设在中心村)三个村的家属们加起来有几千口人,这就是当年马坊农场的现状。
说起这个农场,荒凉地甚至连个农村都不如的地方。因当年这个地方的土地隶属沾化,是一片一片的盐碱地,不长庄稼,到处是野菜和杂草,几十里不见一个村庄和树木,没有绿色,和石油人会战初期的盐碱滩黄河三角洲没有什么区别,用大伙的话说是一个兔子不拉屎之地。
姐姐刚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很不适应,她70年代中期参加工作,在基层的时候,条件虽然艰苦,但总比农场好得多。于是,她多次和父亲说:“爸爸,这个地方太艰苦了,没有一个像样的商店,买个平常用的日用品都难,如果买件衣服还要坐专门拉职工的交通车,生活很不方便……”听姐姐这么一说,父亲也总那几句多次重复不变的话,他说:“石油人就是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这里比当初我们大会战时条件好多了,再说农场需要你,放在那里就应该在那里好好干,自己还这么年轻,千万别挑肥拣瘦的…….”父亲的教诲,姐姐牢记在心里。
和姐姐同桌的是一位男教师,由于他执著的追求姐姐,后来就水到渠成的和姐姐结了婚。姐夫来自聊城农村,是英语科班大学毕业,毕业后分到马坊中学担任中学英语教师,他不但和姐姐同桌,而且都是一个英语组的,大家有不明白的问题互相请教。姐夫很是勤奋好学,为人正直,起初他和姐姐谈恋爱,我母亲很是反对,坚决不同意。原因是姐夫家在农村,兄弟姊妹又多,担心姐姐以后负担重受苦,说啥也不同意,但姐姐还是在姐夫的强烈追求下,说服了母亲,恋爱一年后,俩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当年姐姐和姐夫结婚的时候,用现代话说那简直是裸婚,只是单位分房,所谓的分房,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套平房,这样的房子一个小小的客厅,一个容纳两个人的厨房,两个仅放一张双人床的卧室,家具也是当年公家给配发的,一个圆桌,两把椅子,一张木头的双人床。由于我们家当年也不富有,母亲花了100元给姐姐做了几床被子,就这样打发姐姐出嫁了。
结婚后,姐姐姐夫依旧把精力用在工作上,你敬我爱,不久,孩子出生后,姐夫从老家请来妹妹照顾孩子,姐姐常说:“自己做教师工作,教书育人,留给自己的时间太少,教育好油田孩子是自己的责任,这样,他们才能在油田发展中成为有用之人……”
在教学中,姐姐觉得自己喝的墨水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求知的欲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她不断学习,抓住机会进修,提升自己。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增多,后来姐姐调入到胜利石油管理局滨南15中学(目前15中隶属东营市管理)担任中学英语教师。
姐姐指教30多年,她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姐姐自豪地说:“当年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自己选对了路,为油田培养了一排又一批孩子,他们都奋斗在各行各业,这是自己一生值得骄傲的地方……”
目前,姐姐和姐夫都已从青葱岁月走到了中年,今年从教师岗位上光荣的退了下来,儿子几年前大学毕业后考上公务员,有了自己的幸福的小家庭。姐姐姐夫退休后都有自己的生活,平常姐姐和姐夫都喜欢健身,姐夫拉拉二胡唱上几句,很多时候,小两口工作忙,老两口就帮着看看孙女,退休生活轻松快乐,丰富多彩。 感谢分享,赵老师太给力了! 祝赵老师周五快乐! 希望赵老师多多支持我的工作!
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对专页的一贯支持!回 2楼(煤缘) 的帖子
问好白老师!周末快乐!回 3楼(煤缘) 的帖子
专页有您真精彩! 时间真的过得很快啊 感谢分享!回 7楼(柳雪松) 的帖子
感谢柳老师来访回帖!辛苦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