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17-8-3 17:48:26

回望铅字打字机的年代

作者   福建石油分公司   何银基


    坐在电脑前,敲打着键盘,常常想起铅字打字机的办公年代。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之前,铅字打字机是每个机关必不可少的办公用品。

    七十年代初,我从部队的基层调到领导机关工作,上班时一进办公大楼,就听到噼噼啪啪的打字声,打字室里摆有三台铅字打字机,坐着三个打字的女兵。我开始时在秘书部门工作,打印工作就是秘书部门工作的一部分。其他各部门需要上报或下发的文件材料,经有关领导签批后,都送到我们这个部门按照轻重缓急统一交打字室打印,五花八门的手写字在这里变成清一色的印刷体,并规范成各种文书的格式,然后成为正式公文或材料送到四面八方。当时三个打字员均是来自首都北京十几岁的小姑娘,她们在北京退休后结伴故地重游,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几多怀念,几多感慨,时光改变了她们的容颜,也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态。

    打字员的工作并不轻松,既是手工活,又是脑力活。她们常常要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不得休息。铅字打字机分为字盘和蜡纸鼓两部分,字盘里摆放着3000多个常用字,边上还有一个装有生僻字的备用字盘。打字员必须把字盘里每一个字的位置烂熟于心,打起字来才能随心应手,快速连贯;而且要善于辨认出自不同手笔的文字,懂得各种公文的格式,以免打完以后又要修改添补。打字员用右手按动打字机捡铅字的手柄,那个铅字就“啪”地一声敲打在蜡纸鼓的蜡纸上,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完后,就把垫在蜡纸下的清样交由文稿的起草者校对。在蜡纸上修改是很麻烦的事情,错一两个字还好办,用涂改液把错字涂掉,再打上正确的字;需要添加或者删除的就得把前后的几个字一起抹掉,在抹掉的位置上打上所要打的字,既不要显得太挤又不要拉得太开;如果成行成段地漏了,那就得抹掉一大片甚至重打。

    打字员负责打字和油印,装订就是各办事部门的事情。我后来调到另一个部门,经常负责部队全局性大型会议的承办工作,会议文件和领导讲话材料一印就是几百份。这些文件和材料往往在会议结束的前一天才定稿,而在会议结束之前就要发到到会人员。文稿上有所在部队最高领导人的签发令,打字室里的一切工作为之让路,打字员加班打印,我们动员全部门的同事接着加班装订。经过会前的紧张准备和会中的紧张忙碌,这时终于即将告一段落了,虽然辛苦,却有着农民收成时那种喜悦的心情。大家平时虽然在一个办公室,但各忙各的,这时候都从各自的办公桌前走到一起,干着同一件事,彼此分工协作、流水作业,手里忙活着,嘴里说笑着,是办公室里难得的轻松愉快的时光。

    记得有一次,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夜,我们正加班装订材料。那时候办公室没有空调,只有电风扇,而电风扇一开,就会把尚未装订的纸片吹得满天飞。此时夜已深,大家也顾不得军容风纪,脱得只剩下短裤背心,还是汗流浃背。没想到一个领导看到我们办公室灯火通明,就来看一看。冷不防中见到他来了,我们惊出一身冷汗,要是平时看到我们这般尊容,他肯定要劈头盖脸地一顿臭骂。而此时,他也只是莞尔一笑,嘴里说着,你们辛苦了,辛苦了,我叫厨房给你们准备点点心,就离开了。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四通打字机就迅速取代了铅字打字机,它打印出来的文件又整洁又漂亮,无情地终结了机械打印的历史,开辟了机关办公自动化的新时代。可没过多久,四通打字机在微机迅速普及的浪潮中也黯然失色,风光不再。正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前浪”死了,但记忆不会死。

煤缘 发表于 2017-8-3 22:30:52

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煤缘 发表于 2017-8-3 22:31:06

赵老师太给力了!

煤缘 发表于 2017-8-3 22:31:19

向敬业的赵老师学习问好!

宝石花的心 发表于 2017-8-4 14:46:55

谢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羊君 发表于 2017-8-5 09:31:35

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的给力支持!

羊君 发表于 2017-8-5 09:31:50

回 2楼(煤缘) 的帖子

问好白老师!周末快乐!

羊君 发表于 2017-8-5 09:32:02

回 3楼(煤缘) 的帖子

白老师太给力了!赞一个!

羊君 发表于 2017-8-5 09:32:17

回 4楼(宝石花的心) 的帖子

感谢尹老师对专页的支持!问好周末快乐!

煤缘 发表于 2017-8-7 14:59:55

赵老师辛苦了!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回望铅字打字机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