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君 发表于 2017-8-12 20:31:40

旧时的乡村消暑

作者福建石油分公司傅岩


    进入三伏天,到处都是热浪滚滚,人们都躲进空调房,享受空调带来的凉爽。在这日新月异的年代,生活变化无常,消暑也变得简单而单调。

    旧时的乡村,越是大热的暑天,农人越不能歇息,季节不等人。农人下地干活,消暑物件还是必需的,在家乡最不能少就是斗笠。斗笠是在竹篾编织的骨架上铺好宽大的竹叶,直径大约五十公分,既能遮阳又能挡雨,炎炎烈日下就靠它给人带来一点点阴凉。那时候,许多年纪稍大些的农民,一到夏天,下地干活就只穿着短裤,赤裸着上身,听任烈日把皮肤晒得脱了一层又一层,但斗笠肯定是要戴的,可以遮住烈日对头面的暴晒,歇息时还可以当扇子。斗笠没有任何的装饰,是家乡地道农民的标志。而乡村干部、乡村教师等斯文一些的,他们虽然有时也外出或下地干活,但不会赤裸着身子,头上戴的大多不是斗笠而是草帽。草帽是麦秆编织的,直径比斗笠稍大些,显得比斗笠洋气,遮阳的效果比斗笠好,但挡雨的效果就不如斗笠了。农民头戴斗笠,顶着烈日干活,傍晚收工以后,在池塘里泡一泡,或者在井边用井水冲一冲,就是很舒坦的享受了。

    晚饭后,很少人会待在屋里,因为那时候没用电,当然就谈不上什么空调、电风扇之类的电器了。家乡许多房子前面都会有一块用砖头铺成的场地,叫做埕,平时用于晾晒粮食,夏天晚饭后,是人们纳凉消暑的好去处。我家老屋前的埕虽然不大,但埕边有一堵与村道隔开的矮墙,墙上铺着石板,生产队每天晚上评完工分后,大家都到这里坐一坐,聊一聊。这时候人们的消暑物件不是斗笠而是扇子。扇子虽小,却是消暑神器。“扇子扇清风,扇夏不扇冬。若要问我借,只待秋风送。”农家人的扇子主要是竹篾编的和麦秆编的,便宜,蒲扇就比较金贵了,买来后往往会用布条在周边缝上一圈,对蒲扇起着保护的作用。而折扇那简直就是奢侈品了,贵而不耐用,农家人一般不会买它。手持扇子纳凉消暑是农人最悠闲的时光,明月当空,扇子轻拂,话题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在热闹又融洽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睡意渐浓。

    过去,除了极少数人家有单人的小竹床外,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睡草席。草席最便宜且柔软不冰身子,老幼皆宜。旧时的乡村土屋,大都逼仄且通风条件较差,好在那时候社会治安没有现在那么可怕,晚上可以敞开门户放心睡。但天气热加上通风差,有时候还是闷热难耐,因此户外露宿便成为许多人的选择,当然,这对女性来说是不适宜的。天气特别热的时候,我喜欢跟着父亲在埕上过夜。家里没有多余的席子,有一个晒粮食用的大簸箕,直径有一米多,把大簸箕放在砖地上就是一个床铺了。躺在大簸箕上,手摇扇子,看着天上的星月,听着苦蝉的吟唱,有种怡然自得的感觉,果然比屋内凉爽多了。但早上起来会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有点潮,那是露水所致,所以,经常露宿对关节有害,不过图一时痛快罢了。

    现在城市里的冷饮琳琅满目,那时候的乡村有冰棒销售,即便一根只有三分、五分,对大多数农家孩子而言,却不过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天边月亮。家乡没有生产西瓜,西瓜对多数人只是一种传说,许多老一辈的农人终其一生没有尝过西瓜的滋味。消暑饮料倒是有,主要是车前草等草药熬成的汤,冷却后喝下,既解渴又解暑。中暑了也喝这个,再不行就喝能够发汗的草药,出一身汗就好了。

    在这酷热难当的三伏天里,回忆旧时的乡村消暑,心中顿觉丝丝凉意。



羊君 发表于 2017-8-13 20:25:25

欢迎老师阅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旧时的乡村消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