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去
作者巴陵石化胡忠勤有友不久前送上好茶,不知采自何处,看着一根根弯曲纤细毛茸茸的样子当是明前茶无疑了。茶叶装于一只小密封塑料袋中,约二两,很珍贵。老友再三嘱咐,饮时须择吉日良辰,无烦恼之扰时,居幽雅之处,寻一壶好水,细斟慢酌,方可识味,勿暴殄天物,牛饮而尽。少闻饮茶有宛若宗教般仪式感要求的,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茶禅一味”吗?茶不曾喝,心却持重起来,虽然心存疑虑,却不敢有拂老友的心意,当下满口允诺。
不日,乃良辰吉日。是时,夏雨初歇,酷暑尽褪,有习习凉风过耳,心旷神怡,心情大悦,独坐陋居之花房,只见四下红花绿叶枝蔓愈发舒展,甚为喜人,沁人暗香倏忽而起,即使一枯叶仿佛也可以欣赏。将友人赠送的香茗小心翼翼撮一品尝,用水取自于长白山深层的恒大冰泉,看看这一南一北、一地上一地下两尤物到底能演化出何种神奇来?
一竹制茶盘置于几上,其中一柄景德镇象牙白茶壶,若干无耳水杯列坐,水沸后稍凉注入壶中,往视之,茶汤浅黄,嗅之,若水,无味,小啜几口,略有清香。细品之,淡中有味,继而唇齿生香,回味久矣。此时,回想起老友当初之言,方知所言不谬,好花须绿叶相扶持,好茶亦须好水相配。而此刻,心情舒畅更是不可或缺的主观因素。
茶,这个东西由来已久,原本只是普通草本之饮,然茶事却被人赋予了神秘传奇的色彩。几乎人人尽知的赵州禅师的所谓“吃茶去”,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的心境下有不同的顿悟。吃碗茶有如此多的妙解,这便是茶的妙悟了!赵朴初先生曾有诗云:“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和禅师说的意思简直如同一辙。
既然是喝茶,水是不可缺少的,甚至于水直接决定了茶品的高下。明代的张源在《茶录·品泉》中说:“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真源无味,真水无香。”讲的是水之于茶的重要性,没有好水,再好的茶也是枉然。现在很多深谙茶道之人,十分讲究饮茶用水,专门选配地道的水源烹茶。特别是在北方,直接用自来水去沏茶是难以品出茶的本味来的,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暴殄天物了。曾见过一善饮者,家中备了不下十种各式矿泉水,至于茶更是品种繁多,南北名茶兼有,如此花工夫品茶,已经不是一般的爱好了。
酒宜闹,茶宜静。品茶的环境和心境很重要。有一年春上去杭州,在一雅致的竹篱茅舍前品龙井,天堂女子玉指皓腕,美目流盼,茶艺更是一绝,看得眼花缭乱,已是醉了,但见茶汤浅绿,品之,苦中略有清甜。其实,喝茶何止于茶好水好呢?人好环境好,心境自然也就非同一般了,那场午后茶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街上有不少装修极古朴讲究消费不菲的茶室,只消看门脸看题匾大概可窥之一二,虽然只是喝茶,怕是即使是相同的茶品味道也会迥异吧!因为这里面是有文化的,我看到过一个知名书法家写的“吃茶去”墨迹,笔法拙中藏趣,一见难忘,以至于后来不管在哪吃茶,眼前都会浮现这三个字来。
茶过三壶,想着关于茶人茶事的点滴典故,人何以以茶来一浇心中块垒?所谓的禅意又何在呢?仲夏时节,且看窗外那荷锄肩上的农人,手提粗制瓦罐凉茶,锄禾日当午,挥汗如雨,衣带微解影飘摇,是茶让身心恬淡,一亩波光心自宽;还有那笔耕不辍的灯下人,端一盏香茗,细察嫩叶舒展轻舞的喜悦,虽略显寂寥老态,却漫卷诗书亦开颜,是茶安抚案牍之劳。农人也好,文人也罢,即使无人相邀赏菊,即使无人举杯共庆,即使终究被历史的烟尘埋没,因为终有一壶浓茶相伴,活得充实自在。
人心犹如万花筒,哪怕只有一丝光亮也能折射出万千物欲,世上能有几人不戚戚于富贵、汲汲于名利呢?既然放不下,也要看得透,人生苦短,适可而止,我于外物无求,外物于我无争矣。放眼天地,放达胸怀,虽不能效古人辟良田一顷,筑茅屋数间,遍植松竹梅菊,饲白鹅成群,却也可卜居山水之城,留花房、书房一间,置书籍三两橱,闲览古今,品茗论文,也不枉一生。如此,离不开茶的装点,茶的妙处就在于使人淡定,淡定而不乏味,淡定而有寄托。茶是很寻常的东西,也是一种很特殊的东西,它可以价值连城,也可贱如草芥,微不足道,但其功能是高贵的,本色不变。只消看那林林总总的烹茶器具,那极讲究的烹茶步骤,一招一式无不是不紧不慢,让人心平气和,哪怕是张飞式的莽汉,即使几大碗粗茶下肚,再躁的火爆性子怕也泄去了大半。
天欲雨,炉上香茗又再沸,水汽氤氲腾空起,袅袅茶香入鼻来。别心急,勿揭盖,就势注入玉杯一盏,于红尘浮世之中只要有一杯酽茶在手,就多了些许定力,宠辱不惊,得失无意,万事不萦怀,只消一句:走,吃茶去! 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赵老师辛苦了! 问好赵老师!
回 2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的支持!辛苦了!回 3楼(煤缘) 的帖子
向敬业的白老师学习!回 1楼(煤缘) 的帖子
回 4楼(煤缘) 的帖子
问好白老师!周三快乐! 祝赵老师周四快乐!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