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一缕霞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20个春去秋来丰盈了苏成霞的石油岁月,所有与油有关的枝蔓,再回眸的那刻,幻化为暮色下万道霞光的茫茫苍穹,汇集、沉淀、光亮……
看她的手,就能想到她干了多少活:手指短而粗,手掌中结了一层厚厚的茧子,纹理中还有细微的伤痕。就是这样一双粗糙无法辨认性别的手,摆平过无数又难又硬的“苦活”,污泥站工艺改造、焚烧炉试运、回注井打围埂……手长期被盐、油、水渍侵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变得没有女人的柔美,但经她手拾掇后的设备却都焕然一新、娇艳可人。
从1992年义无反顾接过父辈的接力棒,成为江汉油田江汉采油厂采油七队一名注水工起,苏成霞就暗下决心要干出个样来,不能辱没父辈创建的家园。苏成霞知道技能就是生产力,为此,她购买了采油工艺、注水泵工、机泵维修等方面的书籍,用业余时间进行“充电”,并理论结合实践,长期地摸索和积累工作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从1995年起,厂技术比武注水泵工的前三名总少不了苏成霞的名字。
苏成霞先后干过注水、污水、采油很多岗位,常年与泵打交道,摸清了设备的脾性,只要泵出现故障,苏成霞通过声音就能判断是哪里出了问题,并手到病除。就是因为技术过硬,责任心强,2008年领导让她挑起了污泥站班长的担子。
污泥站是一个承接转运污泥、污油、回注污水的小型中转站,设备不同于以前接触过的设备,让精通注水泵工的她也感到了压力。但骨子里的好强,让苏成霞变压力为动力,查找资料、买书、请教同事,不出一个月她就摸透了污泥站所有工艺和设备,并根据卸油池夏季回收速度的分析,提出扩大冲油口、加密过滤网和污油池增加热油盘管的工艺改造意见,以提高污油回收速度。
2008年10月,她的意见被采纳,污油池开始工艺改造,为了保证施工现场安全,苏成霞在污油池改造的一个多月里,每天早上第一个到现场,最后一个离开。那时候女儿正好上九年级,面对人生中关键的“小中考”,或许是受母亲做事风格的影响,女儿在母亲早出晚归无暇顾家的日子里,不但管好自己,懂事的女儿反倒安慰起愧疚的苏成霞:“妈,你不用难受,我们一起向前冲,看看谁行,我知道你的工作也不容易,不要担心我,我能行。”
关键之处显身手,为了环保处理污油编织袋,采油厂为污泥站引进焚烧炉,2008年12月安装试运行。焚烧炉不同以往的任何一类设备,这是苏成霞工作生涯中从未接触过的。焚烧炉高昂的造价让苏成霞倍感责任重大,试运行时,她紧跟在厂家技术人员前后,就为了尽量多地去了解设备性能。当时的运行条件不够成熟,没有传送带,只有将编织袋提到两米高的炉口,然后人工投放,不仅劳动量大,还要经受高达1400℃高温的考验。焚烧炉运行,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苏成霞一刻不离地盯着现场。只要开炉门投放编织袋,炉内扩散的高温把还没来得及淌下的汗水烤干在肌肤上,使得苏成霞浑身紧绷干涩像要裂开;然而不投袋的时候,站在12月江汉的寒风中盯着炉子运行,人又被冻得瑟瑟发抖,这样的冰火两重天,是对体力和意志的挑战。
爱思考琢磨是苏成霞的一个特点,焚烧炉试运行时,苏成霞严格按照厂家说明投放袋子量,但炉门常常产生激烈振动,甚至还出现回火膨胀,守在炉边的苏成霞心惊胆战,为了设备能运行稳定,她与厂家技术人员联系询问,将运行情况告知他们,还将心中怀疑是不是厂家投放量定得偏高的想法也一并说出,厂家赞同了她适当减少投放量的想法。经过多次尝试,苏成霞终于找到炉子平稳运行的合适投放量。
“终日一身油衣裳,三分女人七分郎,亦工亦农四不象,风里雨里总是忙。”这是班员们对这位女班长的评价。接手污泥站时,班里总共五人,白班是两名大病患者、夜班是两名协解返聘工,其实说起来班长就是光杆司令。苏成霞觉得自己的班员们的身体都不好,干活的时候不忍心叫上她们,所以她什么事都一个人扛着。有天上小班的张丽琴巡检,看到苏成霞在广2-10挖土打围埂时整个后背都被汗水浸透的背影,她心疼地走过去说:“苏姐,这么大块场地,一个人挖得这么辛苦,怎么不把我叫上搭个手呢?”然后回站拿了把锹和苏班长并肩干起来。
苏成霞总是默默地干着工作,同那些站在前沿的采油先锋相比,苏成霞算不上巨浪波涛,却是平凡清泉中的一滴水珠,她用自己的简单踏实,竭力诠释巾帼风采,在江采发展的晴空留下一缕明媚霞光。
(江汉油田 李鸿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