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挎包书记”的“扶贫”路 ——记婺源县总工会驻村第一书记王晓东
来源: 中工网http://character.workercn.cn/html/files/2017-08/24/20170824135612759913919.jpg
有人说,扶贫工作已经到了攻营拔寨的攻坚阶段。在他看来,扶贫工作天天都在攻坚,容不得丝毫的松懈。有人认为,扶贫工作无非就是给钱给物。可他却认为,扶贫工作不光要“输血”,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盘活资源,促进贫困户“活血”、“造血”。
他不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浮溪村的村民经常能看到他背着小挎包、骑着小电驴,穿插在纵横交错的巷道里,他的扶贫工作有实招见实效,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挎包书记”。他就是清华镇浮溪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晓东。
走村串户:建立实况“数据库”
2017年5月15日,王晓东被正式任命清华镇浮溪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浮溪村委会有贫困户30户83人,都在下辖的6个自然村。6个自然村的30户贫困户走一圈下来,需要一天半的时间。遇到贫困户不在家,走访还得反复跑,所需的时间更长。
考虑到自己的基层工作经验少,为了尽快进入角色,及时掌握贫困户的基本情况,王晓东常常背着小挎包、骑着摩托车走村串户。
吴菊花,女,59岁,浮溪村黄家村人,因残致贫,长年瘫痪卧病在床,没有劳动能力;李雷武,男,61岁,浮溪村新田村人,夫妻均为残疾人,靠领政府低保过日子……为什么致贫、具体的家庭情况、该如何脱贫,是他到每一个贫困户家都要了解清楚的问题。
短短的半个月时间,他就把30户83人的基本情况全面摸底、全部掌握,并建立电子档实况数据库,所有贫困户信息一目了然。通过对数据库的梳理,他发现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是残、病、灾、缺少劳动力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5个方面,要想从根子上脱贫摘帽,仅仅靠走访、慰问等“输血”式形而上扶,会使贫困户很难走出“等、靠、要”的消极窘境,但该如何扶,着实让他陷入了沉思。
记录点滴:绘制实时“动态图”
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王晓东随身的挎包里始终都放着一本黑色的笔记本,本子里面插着一黑一红两支笔。打开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着日常的扶贫工作,有贫困户的最新情况、走访交谈的记录和对扶贫工作的思考。
随手翻开笔记本,每页都有圈圈点点的红色笔迹,从记录的内容来看,大部分都是贫困户反映的困难和问题的实时进展和进度情况。
还有一些折页。打开折页,仔细阅读里面的内容,你会发现,里面重点记录着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在这当中,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有的是政策矛盾问题,这些他都一一记录在案。
“贫困户戴超家有两亩五分水稻田,家中缺少劳动力,春耕插秧速度慢,6月8日,我联系了扶贫工作队和村委会干部,组团到田间为贫困户插秧,主要是拔秧苗、打井字格、插秧,经过一天努力,完成一亩六分田水稻秧苗的插种,剩下的九分田,计划9日上午突击……(划黑框打钩:此项工作已于9日上午12时完成)”。
“6月13日走访,发现贫困户董新焰家房屋漏水。考虑到贫困户年龄较大,又无收入来源,我找到村支书吴雪凡商量,最终确定由村委会负责维修。目前处于梅雨期,我要跟踪和盯紧维修事宜(双折痕、红笔星号标记)……”。
“6月14日上午,村扶贫专干董志民联系了村里的砖匠江师傅,下午江师傅带着小工前来盖漏……6月18日,修漏结束,总共用了2600片红瓦,共计8个工,所有费用由村委会垫付……”看着这一笔笔“流水账”,王晓东的扶贫工作就像一幅时时更新的“动态图”,方向在哪、重点在哪、完成进度、跟踪事项等直观明了。 http://character.workercn.cn/html/files/2017-08/24/20170824135628453999704.jpg
解决难题:致力实现“微心愿”
“有难题找书记,找书记没难题”是贫困户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王晓东先后几次到贫困户戴华家,发现他家的后大门长年紧闭,从没见开过,一问才知,后门正对着邻居家的猪圈,猪圈排污口不断有污水渗出,臭气熏天。
王晓东立即赶到邻居老戴家,把情况作了说明。老戴说:“不可能,我们家猪圈里面有一座蓄粪池。按道理,不会有污水流出来。”
王晓东到他家猪圈一看,确实污水都流到蓄粪池里,没有直接排到外面。顾不上猪圈里的粪便和尿骚味,王晓东把蓄粪池上的盖板掀开,才发现因为蓄粪池太满,没有及时清理,才造成污水不断向外渗出。找到问题的原因后,他们在蓄粪池适合的位置装一根污水管通到下水道,即使蓄粪池满了,污水也会顺着污水管流到下水道。现在,戴华家的后大门随时都可以打开,再也没有令人作呕的臭味了。
“王书记,我老婆身体残疾,我想帮她办个残疾证,又不知道去哪里办?”一天,贫困户李庆带着家属火急火燎地来找王晓东。
“不要急,你老婆的具体情况我都清楚。这段时间我也在了解残疾证应该怎么办,还有具体的流程和所需的材料,你老婆的情况我已经向县医院的专家进行了复述,看是否符合条件。”王晓东一番解答之后,又联系了医院为李庆的老婆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送至县残联,最终办理了残疾证。
因地制宜:借力培植“干细胞”
几个月的扶贫工作让王晓东清醒的认识到:要想拔除穷根,就必须因地制宜,盘活资源,借力培植贫困户造血“干细胞”,促进贫困户“活血”、“造血”。一方面,他与村“两委”班子、乡镇挂点领导主动对接产业扶贫项目,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将30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的管理。浮溪村志民茶叶合作社现已种植高产高效油茶示范基地120亩,按合作社的协议,贫困户今年每户可领到分红725元。另一方面,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开展免费职业介绍,帮扶贫困户到岗就业,实现就业脱贫。按照“四个一批”的原则,即统筹提供村小组环境卫生保洁员、村图书室管理员等公益性扶贫岗位解决一批就业;积极对接清华镇的企业、超市等解决一批就业;对于有技术、有劳动力的人员组织外出务工解决一批就业;开发企业就业扶贫岗位,主动联系手工加工微小企业,以分包加工的形式提供手工作坊岗位解决一批就业。目前,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上岗就业20余人,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喜人局面。(记者卢翔 通讯员詹志平 俞卫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