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丰收河
作者 蔡小全 嘉兴石油家乡有一条不大的和,它叫丰收河,是在上世纪70年代出人工开挖的河流,当时政府为了加强县城北部的水稻种植,解决引水灌溉问题,所以开挖了这条河流。
河水与各大塘的水流相连,这条家门前的小河,是纵横水网中的一个细小的分支,它的命运与整个水系休戚相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解决生猪养殖的饲料供应不足,引进了一种叫做水葫芦的作物,外来物种的大肆繁衍并没有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显现,反而是一种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但是发展跨入到了两千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河水开始变黑变臭,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已经开始自觉或不自觉的脱离河水的范围,昔日可以随处捞取的水葫芦已经普遍无人使用,开始了大规模泛滥成灾。整个水网系统都是沉沉恶臭的污浊。
随着五水共治和河长制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举措的有效推行,现在的河道,经过了几年的整治,已经出现了良好的转变。
看到了眼前不断“换新颜”的小河,能预见的青山绿水的环境就在眼前,不禁让人心情愉悦,从前的清澈小河的记忆慢慢浮现在了眼前。
在以前,河水清澈澄净,沿河而居的江南人,一切的生活用水都来自于门前的河流,在河边,人们会码放大块的鹅卵石划定用水的功能区块,在最上游,是饮用水区域,依次下来是洗菜区,洗衣区,最下游是取水浇灌区。
这些功能区的划定,都是长期以来人们遵守维护的结果。这是乡里乡间约定俗成的规矩,没有人立牌划界,没有人监督罚款,但却行之高效。
那时的丰收河里有许许多多的鱼儿,红仓子,黄蜡丁,餐条鱼,榜皮鱼,洋角子还有草虾,对虾,河蟹,蟛蜞等等。一到暑假,就可以约上村里一群的小伙伴儿,赤手空拳去抓稻田里的小鱼蟹,我们往往是就地取材,攀一根杉木枝条,就能当成可手的工具,在田埂的蟹洞里探取躲藏的小蟹。
河里成群的小鱼,忽上忽下的游走,“子非鱼”的猜想,就是儿时和小伙伴们伏在桥栏凝望水中游鱼时的辩论。捕鱼儿可用不着钓鱼竿,孩子们都等在抽水机边上,在夏季,时间一到,灌溉农田的抽水机隆隆大响过后,在排水的渠道里一条条可怜的小鱼儿就乖乖的躺在里面等待属于它的主人将它救起,孩子们两人成双,一人手掬一汪清泉,一人将鱼儿捡起,放入掌心水中,欢快的跑回家里。
丰收河带给人们的不只有取之不尽水源,还有富饶肥沃的河泥。秋天是取河泥的黄金季节,既是因为秋天天气凉爽,适合劳作,也是因为经过了一个夏天的生长消耗,植株到了旺盛需求养分的时节,此时土地尚含有热气,能够帮助植物吸收养料。
取河泥的工具,是两根粗壮的毛竹用一条结实的麻绳紧紧的捆扎成“钳子”
的造型,“钳子”的端头,是用竹篾编成的夹板,取河泥需要两个壮硕的成年男子相互配合,以便将又粗又长的毛竹插入泥底,再奋力一提,黝黑的河泥就从河底“挖”上来了。
挖河泥是一份力气活,也是一份苦差事。炎炎烈日下,光着膀子,喊着劳动号子,在河岸上来回劳作,之所以放弃中午纳凉休息,在竹林里和三五伙伴闲话家常,为的就是能够在天凉之前,将挖上来的河泥填进竹林里,等过了一个冬季的漫长发酵转化,一场春雨将养分滋润进泥土,来年定能冒出数不尽的新笋。给家里和邻里在餐桌上增添一道美味佳肴。
丰收河的馈赠是丰饶的,它带给人们浇灌粮食的水源,充盈林田的肥料,带给孩子们童年的快乐。同样,对于河流,我们也要给予它应有的回报,呵护河道健康,维护河道清洁,还给河道一个美丽的新面貌是长期仰赖河流生活的我们的应有之义。 欢迎老师阅读! 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赵老师辛苦了! 问好赵老师! 谢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问好老师辛苦了
回 2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对专页的支持!回 3楼(煤缘) 的帖子
白老师给力!回 4楼(煤缘) 的帖子
问好白老师!周五快乐!回 5楼(宝石花的心) 的帖子
感谢尹老师的来访支持!问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