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嫂山的传说
姑嫂山的传说
巍巍太行逶迤绵延,滔滔黄河源远流长。在巍巍太行之阳,滔滔黄河之畔,在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河南省济源市,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在绽放光彩,一艘铅锌冶炼行业的航空母舰正在勇破激流,她就是河南豫光金铅集团公司。
豫光金铅集团公司的前身是河南省济源综合冶炼厂,始建于1957年,济源综合冶炼厂的诞生源于姑嫂山腰的勲掌铅矿。
姑嫂山位于济源市西北部约20公里处,是太行山南端万山丛中的一座孤峰。据传,早在300多年前的明末清初,就有人在这里开山挖矿,提取铅和银,先后留下两个坑洞,人称东老洞、西老洞。清道光年间,勲掌村人苗奀奀组织百姓到西老洞挖矿,议定按照居住范围分片成社,勲掌村分为六社,北社村自成一社,依先后次序分期轮流进洞挖矿,就地提取铅、银,来去自愿,谁劳谁得。由于村民众多,滥挖乱采,缺少安全设施和措施,不幸发生了矿井坍塌事故,一次进洞的73名村民被压死72人,唯有苗奀奀逃生,从此西老洞关闭。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8年),勲掌人苗清新为首组织开采东老洞,曾形成开矿热潮,延续至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终因遭遇自然灾害,民不聊生,各逃其命而停工。民国十一年(公元1923年),勲掌人苗树珍出东主持觅劳采矿,同劳动者建立了劳资关系。劳动者按照计量获取资方所付工资,采集的矿石全部归资方所有,运往异地销售。而后因劳资纠纷停工,前后仅历时数月。
1956年,新中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济源县委、县人委在领导全县人民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的同时,提出了“以自有原料为主、以地方工业自身积累资金为主,以小型综合型企业为主”的建厂方针,积极稳妥地发展地方工业。同年,县委成立工业部,组织18名地质工作人员走民间、访农户、钻深山、穿老林,收集信息资料,进行实地勘察,基本掌握了济源境内矿产资源分部情况,初步确认有开采价值矿苗36种。1957年4月7日,济源县委、县人委决定新建济源综合冶炼厂等6家工业厂矿,成立新建厂矿委员会,具体负责建厂工作。4月27日,济源县犁面社的2名干部酒传斌、翟本奎及6名工人奉调进驻姑嫂山勲掌铅矿,打响了济源综合冶炼厂采探矿的第一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