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厂初期
建厂初期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一年,也是我国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的第一年。济源县委和政府在领导全县人民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认真学习落实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依据本县情况,大力发展地方工业。济源西部、北部多为山区,丰富的宝藏蕴含在山区得不到开采利用,有首民谣曾这样形容当时情景:“守着满山宝,穷得受不了”。1956年,县委成立了工业部,组织了18名地质工作人员,深入民间,收集有关地质资料,并进入深山老林实地勘探,基本掌握了矿藏的分布情况,初步认定有36种矿苗。为了响应国家“挖掘地方资源,发挥地方潜力,弥补国家工业原料不足”的号召,1957年4月7日,根据河南省委指示,济源县委、县人委决定新建包括综合冶炼厂在内的厂矿6处。4月22日,济源县委成立新建厂矿委员会,具体领导建厂工作。根据济源县委“开发山区,积极稳妥地发展济源工业”的指示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针,1957年5月河南省计委以(57)258号文批准建立济源综合冶炼厂。
济源县委十分重视综合冶炼厂的建设,抽调王永秀、程广华、秦斌、张战法、穆德章、齐景太等6名干部和26名工人组织建厂,他们根据实际情况,兵分两路,采取边探矿、边采矿、边基建、边生产的“四边齐进”建厂方针,根据济源矿藏历史资料和群众传说,深入太行王屋二山,攀悬崖、跨涧溪,饿了啃干馍,渴了喝泉水,以老洞为主进行槽探,先后发现了铅、铜、锰、云母等矿源,选择了林山、小沟、清虚宫、青岗背、虎岭、孙真坟等18处矿点。结合原普查所发现的新矿源,同时在几个老洞中开始采矿。在近1个月的槽探中采得铅矿石14吨。初步摸清了矿石矿源,为确定产品方向和生产规模奠定了基础。1957年7月22日,济源综合冶炼厂基本建设初步设计完稿,并呈报县人委。7月25日,县委全体会议研究通过,同时明确指出“争取提前投入生产,投资较少,应在采矿中试制出产品出售收入增加投资扩大再生产,以解决基建投资的不足”。8月16日,河南省新乡专员公署工业处批准了初步设计方案。根据《济源综合冶炼厂基本建设初步设计方案》,冶炼厂的厂址选定在济源县城西关。下设姑嫂山铅矿(也叫勲掌铅矿)和清虚宫、小沟铜矿(也叫林山铜矿),三矿采出的矿石运送到西关进行粉碎冶炼,全厂计划职工总数263人,其中管理人员28人,厂房建筑总面积2363.2平方米,年产铅矿石2500吨,粗铅600吨,铜矿石3000吨,粗铜300吨,国家总投资45800元。
1957年8月20日,从新乡请来的炼铅土专家杜万祥和他的徒弟申国俭进厂。各项基建工程开始施工。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建成简易厂房957平方米,办公室、宿舍641平方米,由于多方面的精打细算,生产厂房每平方米造价20元,办公室、宿舍每平方米造价仅有14元。建厂的条件十分艰苦,一缺人员,二少资金,更谈不上技术设备,工人们的工资是每人每天0.3元,劳动工具是锤錾加炮钎,职工生活是粗粮60%、细粮40%。干部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无畏精神,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没有宿舍借民房,缺少车辆用肩扛,运矿使用小拖筐,炼铅自砌土平炉,鼓风人工拉风箱,毛驴拉碾碎矿粉,餐饮馒头白开水,照明使用老鳖灯,各方齐头并进,争取早日投产。当时,铅矿巷道宽不足1米,高不过3尺,有些地方仅容1人匍匐着身子才能通过。工人们硬是一锤一錾刨出矿石,装进直径10余厘米、长近1米的布袋里,绑在身上带出,再一担一担挑到距矿2.5公里的勲掌村。用铁轮车运到县城。同年9月12日,济源综合冶炼厂正式投产。到1957年底,共采得铅矿石250吨,铜矿石21吨,冶炼粗铅76吨,工业总产值19万元,实现利润3.69万元,上交税金4700元,固定资产总值达到3.67万元,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
济源综合冶炼厂勤俭办企业的经验受到了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和表扬。1957年12月,程广华代表企业参加河南省工交系统表彰大会,并作了典型发言。1958年2月24日,新乡专署工业处拟写了《济源综合冶炼厂勤俭办小型企业的经验》。8月25日,由《河南日报》予以转载,向全省介绍了企业勤俭办厂的四条主要经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