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重:点燃劳动热情,激发“双创”活力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基础上,大力开展“双创”工作,激发“双创”活力,助力打赢脱困振兴提质增效攻坚战——连续3年亏损的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简称一重),正在走出困境。为了点燃“双创”这个新引擎,去年6月,集团党委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拿出100万元交给集团工会开展“百万一重杯”劳动竞赛,搭建平台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劳动模范等“双创”主体典型示范作用,有效焕发企业的内生动力,以此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此,本报在2016年11月22日第1版曾以《中国一重出资百万力挺劳动竞赛:奖金就在机床旁发给职工》为题进行过报道。
一年多过去了,记者再次来到一重进行采访,探究其中的变化……
职工的精气神儿回来了
“今年1~6月份,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9.9亿元,同比增长165%;利润总额3950万元;新增订货60.7亿元,同比增长268.4%。”刚一见面,一重工会主席潘朝明就给记者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他说,这是一重继实现元月开门红、首季满堂红之后,取得的巩固性战果,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潘朝明说,“百万一重杯”劳动竞赛带来的不仅仅是企业效益回升,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凝聚了企业回暖发展最急需的向心力。
作为以解决企业急、难、险、重生产任务攻关为目的,着力解决“履约率”“产品质量”两个制约一重发展核心问题的月度性劳动竞赛,截至今年6月,集团参加“百万一重杯”劳动竞赛的职工累计近7000人次,占公司职工总数的75%。参赛职工通过努力,除了正常薪酬之外,每月收入都有所增加,最高增长1000元左右。
为了让这100万元激发出更多的职工内生动力,一重做足了文章。
“现在在一重,唯一发放现金奖励的只有‘百万一重杯’。” 一重铸锻钢事业部热处理厂党总支书记兼工会主席于占坤告诉记者,在活动开展期间,出于奖金发放安全考虑,“百万一重杯”奖金曾有一个月以打卡的形式发放。在一次座谈会中,于占坤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提出,希望恢复现金发放的方式。公司党委接受了这一建议。
“那是真正的现金大红包,喊到谁的名字谁就上前领取。在别人的目光注视下,这种荣誉感是不言而喻的。”于占坤说。
实际上,不仅仅是奖金发放环节,每个月攻关项目的确定、项目完成后能得到多少奖励、谁拿了多少钱都是在大家的“眼皮底下”进行的。每一笔奖金发放也要经过班组、财务、工会三层把关,公司审计人员还要不定期地电话抽查回访,了解职工是否拿到了足额的奖励。
一重重型装备事业部轧电制造厂工会主席李岩笑着对记者说:“现在的一重职工,丈夫给妻子换新手机的多了,哥儿几个出去聚餐的次数也多了。”
一重轧电制造厂深孔钻工、齐齐哈尔市劳动模范桂玉松告诉记者,他孩子说,在学校同学们都会互相问,谁的家长在“百万一重杯”得奖了。“这个奖已经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奖项,更是我们家庭的荣誉。”桂玉松说。
“双创”的活力迸发出来了
今年1月份,第二期“百万一重杯”劳动竞赛拉开帷幕。
与第一期相比,变化之一是将“管理人员”也纳入其中。
“我们所说的‘管理人员’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管理人员,而是指在生产一线工作的技术员、调度员等。”一重工会经济部负责人刘禹告诉记者,第一期“百万一重杯”劳动竞赛奖励对象都是一线操作人员。
第二期劳动竞赛开始前,工会组织通过梳理,将一些在第一期竞赛中出现的好方法进行了提炼固化。
比如,通过一期竞赛,一重工会总结出了“四个在前”和“四个最佳”,通过对上下工序、生产流程步骤、风险预案评估等关键节点的衔接、强化管理,改变了以往“等着干”“推着干”“干着看”等生产顽疾,保质量、保履约的好做法在企业内部蔚然成风。
通过梳理,一重工会还发现,要想进一步为企业发展大局服务好,必须将竞赛参与的对象从一线操作人员扩大到管理层面。
一重重型装备制造厂高级经理、总调度刘新林就是扩面后的“百万一重杯”参与者。
在新一轮的竞赛中,他所负责的一个“卷取机”生产被列入攻关项目。在加工方案制定过程中,不仅是使用什么工具、运用什么参数被列入其中,就连工具摆放也都有严格要求。
“我们测算过,以往加工同类产品过程中,搭配工具的时间占到了非加工时间的42%,现在,只占11%。”在刘新林所在厂的车间内,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共同商定后,一个个待应用的工具按照工序码放在工具架上。
在一重,不少职工之所以能够走上生产管理岗位,主要与他们技术高超有关,而这样的职工也是被评为劳模的首选。
近年来,一重党委不断加大对党员工作室和劳模工作室建设的力度,利用工会搭建的平台,将党员、劳模的“双创”活力与劳动竞赛的需求“嫁接”起来,这是第二期“百万一重杯”的又一个特点。
目前,一重工会已建立由各级劳模为带头人的工作室19个,成立课题组52个,吸纳成员356人,围绕生产难点、重点确立创新课题89项。创新工作室经常担负着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重任,成为打破国外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垄断,实现重大装备国产化、产业化,将重大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一环。
比如,为打破常规岛低压转子制造技术的国外垄断,一重承制了国内首件常规岛低压转子。由于是首件,国内企业均没有相关加工经验,加工过程异常艰难。这时,一重轧电制造厂杨喆工作室请缨出战,工作室全体成员经过无数次模拟试验,最终完全掌握并固化了常规岛低压转子加工工艺。这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常规岛低压转子的制造技术。
一重水压机锻造厂依托“百万一重杯”竞赛采用了“点带面”方式。该厂以全国技术能手、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刘伯鸣工作室为主体,带动覆盖水锻厂各个生产领域的12个创新工作室,围绕竞赛重点、难点立项创新课题16项,解决了诸多制约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难题,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大幅节约了生产成本。
劳模“双创”工作的扎实开展得到了集团党委的认可,鼓励工会把继续竞赛与劳模“双创”深入融合,扩大覆盖层面。这样,工会又确立了年内创建40家创新工作室;围绕提质增效立项公司级创新课题100项;吸纳、培养创新人员1000人以上……
此外,为了让企业生产的产品合格率保持在100%,一重工会还通过与产品使用下序企业联姻,组成了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
今年5月,一重与产品使用单位哈尔滨汽轮机有限责任公司(哈汽)建立了劳模联盟工作室,通过建立微信交流群,双方不断交流产品生产中的难点,不仅确保了竞赛产品百分之百合格,还提前完成生产任务,获得了哈汽5万元奖金。
2016年年底,一重不仅实现了订货80亿元,当期回款80亿元既定目标,还改掉了一个持续多年的坏习惯——“以往到年底的时候,年度生产计划都有‘留尾巴’(未完成)的习惯,但是去年‘百万一重杯’开展后,这个习惯没了。”一重水压机锻造厂工会主席袁忠德告诉记者。
工会的影响力提升了
在2017年“七一”先进基层党组织表彰活动中,一重的13个非生产单位中,只有工会获奖。一重工会人在这场“百万一重杯”竞赛中也不断提高着自身的影响力。
在总结经验基础上,一重工会开展的“百万一重杯”劳动竞赛,变“阶段性”“半年度”“年度”为“月度化”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在企业里激发热度。
此举也给工会人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月初制定计划,月中考核,月底验收。新一期竞赛开始后,为了确保一些临时到来的重点项目也能搭上竞赛的快船,一重工会又设计了一个既注重质量又保证效率的竞赛审批“绿色通道”。
“现在,越来越多的职工往工会跑,主动问:什么时候能把他们也纳入到‘百万一重杯’竞赛的主力队伍中来?”一重大型装备制造厂工会主席陈立春告诉记者。
目前,根据各个厂不同情况和生产需求,“小百万一重杯”竞赛在各个分厂也逐渐开始试点,一些暂时没有纳入公司竞赛“大盘子”的职工也在各自单位找到了用武之地。
通过工会搭建的竞赛平台,一线人员催促技术人员提供方案,技术人员到机床旁聆听建议的良好互动场面已经形成,企业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解围脱困的信心不断强化,一支上下联动、配合精准的产业工人队伍也在日渐形成。
2016年年底,一重企业完成既定目标,集团工会在“百万杯”劳动竞赛中所发挥的作用得到了集团高度认可。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实现各项目标的同时,集团党委高度重视改善职工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的要求,拿出700余万元用于增加职工夜班误餐费,投入5000余万元用于改造职工食堂、文化宫、电影院和体育中心,还在厂区内增建职工洗衣房等。
与此同时,第二期“百万一重杯”劳动竞赛也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奖金总额度从去年的100万元增加到了200万元。
来源:工人日报 欢迎阅读,《劳动竞赛》版块祝您周五愉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