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峥嵘岁月
作者 连金迪 江汉油田“我们那时候天当被、地当床,一颗红心跟党走……”每每81岁的老父亲跟我们谈到他过去的往事时,眼角的皱纹顿时舒展开来,笑容满面的脸上有种说不出来的光彩,眼神里装的都是满满的回忆。
1960年3月,父亲从部队复员后随即加入建设油田的会战大军,随着部分大军奔往黑龙江省西隅的松辽盆地,也是后来的大庆油田,开始了漫长的“大会战”生活。大庆油田开发初期,那里几乎荒无人烟,当时父亲所在的地方叫采油一部,条件异常艰苦。近千人在地上搭上木板,挤住在四面透风的大棚子里,因为地方小不够住,有的人甚至直接睡在外面的草地上,他们吃的是硬梆梆的玉米窝窝头,喝的是冰冷的井水。虽然是初春,还是有很多人冻伤了手脚和耳朵,为了取暖,父亲和战友们在废弃的管线里放些可燃物,再把管线堵死,取暖烤火,因为寒冷,父亲紧贴着管壁取暖,以至于腿上棉裤被烤糊都不知道。那是国家最困难的时期,每天大家挖2米宽、3米深的管沟,人拉肩扛干重体力活,而最难忍的是饥饿。部里每天把定额的玉米面、高粱米发到个人手里,父亲就用唯一的一个盆熬糊糊,饿急的时候还和伙伴们将刚埋的死猪捡回去,放些盐和一些简单的调料,煮熟后吃得津津有味。还有的人耐不住饿,把棉衣、外套拿去换当时非常金贵的土豆和鸡蛋,来抵抗饥饿的折磨。就是在那样艰苦的岁月,大家硬是喊着号子,将一座座井架竖了起来,一条条道路紧急抢修出来……最终,一口口自喷井开始喷油了,胜利的喜讯传遍全国。
母亲是1963年去大庆与父亲汇合的,那时大庆开始“干打垒”,就是用两块木板固定后,用打好的黏土自己动手垒房子,打窑洞。当时,父亲分了半间窑洞,心灵手巧的母亲挂上自己绣的花布帘,贴上自己剪的窗花,将窑洞收拾得一尘不染,父亲终于有个像样的家了。有了母亲的全力支持,父亲将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因为表现突出,生产技术掌握得最好,成为当时的井长,管理着8口注水井,12口油井,手底下有40多名工人。一次,班里有人得了重病,需要输血抢救,父亲的血正好符合,他毫不犹豫地献了300毫升血,之后还多次献血给同事们。那时大家都没有钱,也没有什么娱乐,每天晚上的业余生活就是读书、学语录,生活简单单纯。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跟着指导员开荒种地。母亲告诉我,当时宣传的是“五把铁锹闹革命”,大家自己动手,在荒地种上蔬菜、高粱,使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后来几年,姐姐、哥哥和我先后出生,因为父亲忙于工作,无暇照顾母亲,晚上,还在月子里的母亲渴了,就自己倒凉水喝,因此落下了很多病根。1971年,父亲带着我们辗转来到了江汉平原。那些细碎模糊的情节,陆陆续续从父亲母亲的讲诉中得以完善,让我们一次次回到父亲的峥嵘岁月里,也让我们为眼前,一说到过去依然激情昂扬的“老头儿”肃然起敬。
几个孩子中,只有我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一名石油工人。我是沿着父辈的足迹一路走来的,父亲那一代的“铁人精神”,一直是我人生的指路明灯,我为我的父母亲骄傲,也为我是石油工人的后代而骄傲。
欢迎老师阅读! 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 赵老师太给力了! 祝赵老师周三愉快!
回 2楼(煤缘) 的帖子
感谢白老师对专页的给力支持!回 3楼(煤缘) 的帖子
回帖辛苦了!回 4楼(煤缘) 的帖子
问好白老师!周三快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