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园园:把青春定格在井站上
来源: 中国石化新闻网她,身材娇小,性格随和文静,凭着一股钻劲,把青春风景定格在井站,书写出了人生最美的风采。先后被评为厂“优秀大学生”、“先进工作者”、“巾帼建功立业先进个人”。她就是钟市采油管理区技术信息室工程技术员罗园园。
苦练本领打基础
2008年7月,罗园园从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原采油14队当上了一名实习技术员,这让她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回到家乡离父母近了;忐忑的是,刚走上工作岗位,自己需要学的东西太多。
“不跑现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员,不是称职的技术员。”工作中,罗园园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为尽快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从实习的第一天起,她就把自己归零,坚持多听、多问、多干。
在采油班,罗园园每天和班员一起巡井、加药,经常忙得一身汗,沾得一身油,记下每口油水井的井位和生产情况。一有空就跟着维修班一起上井,参加应急抢修工作,虚心请教操作流程和步骤。为详细了解油水井地面和地下资料,她常常携带“三宝”——笔、记录本和相机,边看边学边记边拍,不懂的地方就缠着老师傅和技术骨干打破砂锅问到底,不“拉直”一个个问号决不罢休。
刚实习三个月,就赶上厂里开展地面大调查工作,罗园园接到负责全队的地面调查工作,纷繁复杂的油井生产数据,对她来说是一个挑战。为了落实一个生产数据,她往往要打几个电话,向生产副队长和班长了解油井生产管线长度、管网走向、流程分布等参数,忙碌了一个多月,终于顺利完成了任务,因工作出色,年底被评为“厂优秀大学生”。
立足岗位促上产
2009年9月实习结束后,罗园园分配到了偏远的原采油17队。刚走上工作岗位,罗园园感受到了孤寂。队部周围都是农田,工作环境荒凉。经过短暂失落后,她重新调整心态,投入到新的工作和生活中。白天一口井、一口井地跑现场,晚上一头扎在资料堆里,认真分析油水井生产情况。由于表现突出,2010年初,罗园园担任起工程、地质技术员,成为了队上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工作是第一位的,只要油水井不正常,我都要第一时间赶去解决。”罗园园常常这样要求自己。
2009年11月的一个周末,丫48井实施蒸气吞吐热采,正在家休息的罗园园接到电话后,立马乘车赶到现场,取样化验、录取功图、上报数据、跟踪效果,在队里一住就是一周,这样的情况她也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她只清楚地记得丫角通往队部的道路,坐在摩托车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路泥,颠簸难行,十几分钟的路好像走了几个小时。
正是凭着这股不怕困难、扎根偏远的钉子精神,罗园园提出的建议,让一口口老井焕发青春。曹8斜-3井采取措施后,日产油由0.2吨升至1.2吨;曹8斜-2井提出补孔建议后,现场实施日增油4吨。
严谨踏实钻技术
2011年,罗园园由于工作出色,被调到采油7队担任工程技术员。来到有着光荣传统的金牌采油队,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尽快摸清全队油井生产状况,罗园园白天跑现场、摸井况;晚上查井史、写小结,经常忙到深夜。两个月后,95口油井井位、井况和管线走向情况她都烂熟于心。同时,她在认真落实“一井一策”制度的基础上,认真统计每口井的热洗周期、查蜡周期,促进了井筒管理水平提升。
2011年7月的一天晚上6点,广一站广3-15井洗井后回压从0.6Mpa升到1.8Mpa,正准备下班的罗园园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赶到井上落实情况,和夜班工人一起倒流程洗井,直至油井回压降到0.5Mpa,才披星戴月回家。
2014年9月,罗园园调到原广华作业区技术办工作。11月份,她就接到了全区333口油井的采油地质大调查的汇报工作,第一次接受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对庞杂的油井采油资料数据,罗园园“拼”了!她全身心投入到大调查中,白天处理日常工作没时间,就晚上汇总资料。有时顾不上和两岁的孩子亲热,匆匆吃过饭,就坐在电脑旁开始查数据,经常忙到凌晨三点多才休息。那段时间,由于每天晚上经常只休息4、5个小时,眼睛熬红了,人也瘦了十几斤。当看到地面大调查的多媒体汇报受到厂领导和技术专家的好评时,罗园园幸福地笑了。
时间匆匆,一晃9年,罗园园在一次次自我挑战中不断成长,将自己的青春定格在了井站上,肩负着石油人神圣的使命,一步一个脚印,踏实稳步前行。
(江汉油田 吴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