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
作者 杨梅 云南石油“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在季节的媚眼间,秋天的画卷缓缓展开。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关于秋天的遐想。或许是静谧夜空中的一轮皓月和嫦娥奔月的远古传说,可能是中秋之夜桂花树下香甜可口的板栗核桃,也许是逐渐拉大的温差和“一场秋雨一场寒”的体验……对我而言,秋天最应景的,是乡村田野间不断传来的沁人稻香。
播种秧苗、耕耙水田、插秧、防病、除虫、割稻谷、晒谷子、碾米、入仓……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端上餐桌的时间,大概就是一个轮回的时间。
稻穗低垂,稻谷金黄,连麻雀都簇拥而来。为了驱赶调皮偷食的麻雀,聪明的农人用隔年的稻草扎个草人儿,穿上衣服,带上帽子,绑上彩条,插在稻田的四个角落。远远望去,稻田卫士巍然屹立,彩条随风飘扬,小麻雀们望而生畏,只得远远地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却不敢前来偷食。
稻香渐浓,转眼就是收获的季节,这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邻里间相互帮衬的情谊,也在这时候体现得淋漓尽致。收谷子的时间就像预先安排好一样,今天是隔壁三叔家,明天是村头的大伯家。不慌不忙,一家一家来。无论到了哪家,都是大家齐上阵。放水的,下田割稻谷的,留在家里做饭准备招待乡亲们的……
稻谷割完,便是最愉快的拿鱼时间,拿的自然就是稻花鲤鱼。每年春末,移栽的秧苗长得最绿的时候,农人便把鲤鱼苗放入稻田。不喂饲料、不吃激素,饱饱吃了一整个夏季稻花的鲤鱼,够肥够甜。在央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脚步”一集里,导演用温情的画面和言语,讲述了肥美的稻花鱼。捕获稻花鱼,不仅是寻找一份生态食材,还是一种亲密的乡间游戏,更是一种温暖的念想。
天乌黑乌黑的,夜幕降临。劳累了一天的农人们聚在主人家里,女主人用精心准备的美食犒劳乡亲们。男女老少,吃着笑着,村庄的秋夜,弥漫着丰收的喜庆。
割下来的稻谷,按干燥的程度,要么在田里直接用“灌盆”取粒,再装袋运到自家房顶晾晒;要么在田里晾晒一段时间,再运到村头的打谷场用打谷机取粒。无论是用“灌盆”还是打谷机,都是一门技术活,只有村里技术顶尖的农人,才操作得了。
接下来就是晾晒了。这时候最不讨喜的“秋老虎”天气,便是农人的最爱了。天气好的话,一天就能把金黄的稻谷晒得干干燥燥,直接入仓储藏或卖给粮商,留下一些去打米房碾出新米,自家享用个新鲜或者送给亲戚朋友,都是再好不过的了。有的地方甚至还有隆重的“新米节”,一年一度,既是庆祝,也是祈祷。
都说种地是靠天吃饭的行当,收获时节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也是常有的事情,这就会极大地影响稻米的品质。所以晾晒是万万马虎不得的。农人们在漫长岁月里也积累沉淀了许多看天气晒谷子的经验。
稻香与新米,岁岁秋相似。正如周杰伦在《稻香》里唱的那样:“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微微笑,小时候的梦我知道,不要哭让萤火虫带着你逃跑,乡间的歌谣永远的依靠,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秋天了,稻香引路,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页:
[1]